勿以恶小而为之,改正孩子偷拿行为

原创|2015-05-22 16:43

小亮在老师眼里是一个不调皮、比较听话的学生,可是周围的同学却不喜欢和他玩。因为他喜欢不跟别人打招呼就拿别人的课外书籍及贵重的东西,再或是久借不还。对于这种小偷小摸的行为,应该怎么纠正呢?

青少年,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孩子,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偷盗和违法等概念,因此往往不会再用法律观念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占有欲。一般而言,孩子出现偷拿行为有以下原因:满足所有欲,表示报复,病态的冲动,不良的家庭教育(家长不理会甚至默许孩子拿他人的物品)。

510.jpg

改正孩子偷拿行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老师和家长要教育孩子“借”与“偷”的概念。想要用对方的物品,一定要事先向对方打招呼,只有得到对方允许才能拿东西。用完后也要及时归还,并当面道谢。

2、当发现偷拿行为时,老师要私下与学生交谈,询问出偷拿的原因,告诉学生这种行为本身是不对的,并帮助学生解决他内在的问题。比如,有时孩子以拿他人东西作为一种恶作剧,这时老师和家长可先聆听孩子的委屈,然后指出行为的不对,最后教导孩子与他人沟通、表达内心不满和愤恨的正确方法,比如写信、谈话等。

3、注重培养孩子所有权的观念,让孩子想像失窃者的可能感受和遭遇。

4、让孩子了解他的偷拿行为已经被发现或一定会被发现,如果长此以往,他必将丧失在学校和家里的某此权利,也会被同学们不信任和瞧不起。

5、适当地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比如每日给予适量的零用钱,或提供机会让孩子工作以获得物质上的报酬。

6、平时告诫孩子要管好自己的东西,不要带贵重物品到学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