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父母的“三好学生”
小刚是外国语职业学校的学生,刚满17岁,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是在外地奶奶家长大的,7岁上小学回到父母身边。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太爱说话,和同学的关系也不错。父母一直很疼爱小刚,对他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由于小刚爸妈都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在学习上帮不上小刚什么忙,但是他们对小刚的要求很严,总希望自己家里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来。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因为父亲督促其学习,小刚暴跳如雷与父亲大吵了一架,吓得父母以后也不太敢管他的事情了。后来上了初三,小刚不仅经常顶撞父母,而且有一次还动手打了父亲。
高中没有考上,托关系走门路外带花钱,小刚上了外语职校。孩子他爸以为这回可以消停些日子了,可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小刚就又把矛头指向了爸妈。他找爸妈要钱,不给就打骂父母;他让爸妈罚站,一站就几个小时。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小刚打碎了家里柜子上的玻璃,摔坏了学习用的录音机,甚至地上和墙上也都用锤子砸出来不少坑痕。小刚还威胁父母不许外传他在家的言行,如果外传就更加凶狠地“收拾”他们,甚至威胁他们离家出走。可是小刚在外边的表现却判若两人,从不与人争吵,也没有和别人打过架,因为学习成绩好、表现好,在学校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在生活中,时常有听到家庭暴力事件,只是这种家庭暴力不是粗暴的丈夫虐待妻子,不是严厉的父母虐待孩子,而是未成年的孩子虐待打骂父母,而且还是学习成绩好,在学校被评为的“三好学生”,为什么这些学校里的“三好学生”,在家却对父母有暴力倾向,成了虐待父母的恶魔呢?
在小编看来,首先是由于小刚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考上一个名牌大学的愿望都十分强烈,于是形成了他们把重点只放在小刚身上,“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上大学”成了家庭的口号。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的生活中没有其他的东西,只有学习一样内容。而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的人格却是不健全的,一旦学习遇到挫折,或者生活中遇到其他的压力不能排解时,家庭的暴力就可能产生。
其次,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包办代替,形成了对母亲的过度依赖。所以孩子的暴力倾向首先针对父亲,并随着父亲的软弱和退缩而愈发猖狂。当父亲被迫“征服”之后,母亲逐渐也成为孩子虐待的对象。因为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成为孩子任意施虐的“王牌”。而这些家长们为了不失去孩子的爱,往往在开始的时候退避忍让,当事情已经无法控制的时候他们也就无可奈何地认命了。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形成了孩子有双重人格特点。孩子在学校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优秀,没有偷窃、打架等品行问题。但在性格上,他们喜欢追求完美、做事谨小慎微,遇到压力和挫折忍耐性差,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多采取退让的办法回避矛盾。在回到家之后,向最关心和疼爱自己的亲人发泄压力和不满。
再次,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变得不稳定,有要求独立的愿望。这时如果家长依然像孩子小的时候那样“保护”过多或者“干涉”过多,必然引起孩子强烈反抗。孩子的反抗并不是目的明确,因为他们自己有时也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希望父母继续关照他们的生活,另方面又在有的时候,急切要求独立地面对社会和生活。如果此时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遇到挫折,他们就容易变得焦躁和冲动,并表现出暴力的倾向,而这种暴力倾向往往首先指向那些对他们“干涉”和“保护”过多的父母。
智择优教育专家针对家庭暴力问题,提醒家长们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必须遵守的原则:1、爱孩子并不等于就会教育好孩子,一味地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要从小处去注意对孩子的帮助和教育,对于出现的错误苗头不能迁就和忍让,要及时纠正。2、应当在家庭中树立父亲的良好形象。因为父亲是男孩子最熟悉的人,在他们成长中总是不知不觉对父亲的言行进行模仿。当这个榜样的形象遭到毁灭时,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3、建立合理的家庭“三角关系”。在一个家庭当中,父母和独生子女是“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父母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应当较短,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应当大体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父母的监护下健康成长,否则如果父母关系疏远或在孩子面前互相贬低和谩骂,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就会受到了损害。心中没有权威、没有惧怕的孩子是不会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的,必然会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4、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必须沟通情况 、协调立场。父母不要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很多孩子的妈妈总认为孩子和自己一条心共同与爸爸作对是好事,孰不知在家庭教育中,任何一方的过分溺爱都可能导致孩子的偏差。
父母只有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疏导孩子的病态心理,才能避免像小刚这类暴力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