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教育:逆境出人才 也要有合适的教育方式
讨生活很艰苦,常年的辛苦工作,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些负面观点。人人都希望自已的孩子生活得比自己好,希望孩子能够不走自己走过的弯路。尽管如此,家长也不要时不时拿自己工作中的那些艰辛教育孩子。
2013年热播的电影《致青春》中的陈孝正,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观众都很喜欢陈孝正,认为他是逆境成才的典范,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陈孝正也是个悲剧。
陈孝正少年丧父,一直由母亲养育成才。陈母为人刻板,为了纪念先夫,每餐吃饭的时候都不忘为之添上碗筷,盛上饭莱;陈母严格教子,不允许有任何失误;要求陈孝正的人生大度不能有一厘米的误差。可以想象,在陈孝正成长的过程中,陈母没少拿自己夫妻俩的艰辛生活教育孩子。
这也是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一个普遍现象。父母经常拿自己工作的艰辛教育孩子要认真学习。“看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全都是为了你”、“我们这么拼死拼活的工作还不是为了你,你却不认真读书,怎么对得起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才能有好的生活,不要像爸爸这样“等等教诲,这些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陈孝正成长过程中就没少受这种话语的教育。这也使得他的人格有些与众不同。通过他的那句“我父母从小教育我,我的人生不能有一厘米的误差”以及在图书馆因为郑薇的作图出现了一厘米的误差而大发雷霆,便可以看出他的人格有些强迫,甚至是严重的强迫,并且还很焦虑,做什么事都谨小慎微,唯恐自己有一丁点的错误。由于生长环境的原因,陈孝正还很自卑、孤独。
经常拿工作中的辛苦教育孩子,还会使孩子感到厌烦,产生抵抗。就像吃辣的人一样,辣椒吃多了,再辣的辣椒也就不辣了。教育也是这样。而且,这些心酸往事说多了,孩子还会觉得父母很啰嗦,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处在逆反期,父母说的越多,孩子越要往相反的方向做。
逆境能够锻炼人才,但也需要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一味地拿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辛苦来“教育’或者“恐吓”孩子是没用的。当然有些人会成才,但这些人的人格也多少会受到影响,像陈孝正一样,虽然成材了,却形成了一个强迫、焦虑的人格;而更多的孩子则是被吓坏了,最后在生活中证实了这些“预言”,看到的更多是社会和生活的阴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