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不是精神鸦片,手机游戏市场需监管

网络整理|2017-07-07 14:40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

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解决孩子沉迷王者荣耀的问题令人深思。

孩子沉迷王者荣耀怎么办.png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

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沉迷于王者荣耀的孩子不在少数。

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

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网游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初中生上课沉迷王者荣耀想辍学,父亲一巴掌打成了仇人。

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

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怎样防止孩子沉迷王者荣耀?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

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

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止于“三板斧”,如何给游戏立规矩,需要做到的还有很多。

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智能手机普及,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黑网吧”甚至“手雷”。

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

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正如一知名企业所坚持的,“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

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

即便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监管的滞后性仍旧明显。

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游戏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不能让研发者一人说了算,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沉迷王者荣耀的样子。”

当一位老师“怒怼”游戏时,满纸透着无奈与悲愤,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手机和游戏没有生命力,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

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而这才是妙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