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校园暴力行为 教孩子宽容不是对校园暴力的宽容

原创|2015-12-09 14:04

在中国的教育里,宽容被提及的频率超出你的想象。

“好孩子,咱们不和他一般见识。”小时候孩子被人抢了玩具了,你这样教导他。

“那是人家不懂事,不哭,咱们告诉他妈妈去。”孩子被隔壁孩子大了,你这样安慰他。

你一直在教你的孩子宽容,似乎学会宽容别人,就能得到人格的升华。

是,人生需要宽容,一直生活在仇恨里,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但是,你更需要教给孩子的是,我们的宽容不是对暴力的宽容。

当孩子在学校面对来自老师、来自同学恶意的行为,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宽容。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在学校经历的哪些行为不需要宽容?

经过调查总结,小编整理了以下已经涉及到校园欺凌甚至校园暴力的行为:

1、语言暴力:给自己取带侮辱性质的绰号,对自己使用粗言秽语、喝骂。

2、身体暴力:对自己进行重复的物理攻击,包括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3、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4、有人传播关于自己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5、有人恐吓、威迫自己做不想要做的事情,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6、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7、有人中伤、讥讽、贬抑评论自己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8、同学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自己。

9、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家长除了要帮助孩子识别校园暴力行为和同学间的打闹的区别,更要指导孩子在遇到这些情况,要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不做欺负别人的孩子,也不被别人欺负。

延伸阅读:

校园暴力事件背后频频出现的“女魔头”

家长的宽容大度是化解校园暴力的最好办法

江西再现校园暴力:一句“太刺激了”背后的道德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