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 家长需要注意五个问题

原创|2016-01-18 09:05

前面,笔者跟大家说到了陶宏开教授成功的批评艺术。除此之外,要发挥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实现其教育价值,促进孩子改过迁善,健康发展,还必须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1.忌捕风捉影,盲目泛化

存在过错的事实,是实施批评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开展批评必须先做好调查,核准事实。批评要以事实为前提,切忌捕风捉影,不可凭“听说”,信“据说”来给受批评者“定罪”。这样不仅让受批评者感到委屈,而且批评者在事实面前也往往会陷入被动。

批评的泛化是指批评不能针对具体错误就事论事,而是盲目夸大、发挥,从而引发被批评者的抵触情绪,影响了批评的成效。如家长经常批评孩子说“你这孩子就是不听话”。至于孩子究竟哪些方面不听话,自己希望孩子怎么做,其实很多家长也没有细想,“不听话”只是他们的一种主观印象。很显然,这就有“扣大帽子”的嫌疑,而这种“扣大帽子”式的批评是很难引起受批评者的注意的,自然也达不到批评的效果。

亲子沟通

2.忌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在教育中则往往表现为“先入为主”,“未论事,先及人”。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和一个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同时站在犯错现场,老师通常会把责备的眼神直接投向平时表现较差者,很多时候甚至根本不向青红皂白就把这个学生训斥一顿。但实际上,在本次事件中,真正的犯错者也许就是平时表现较好者。不管这个学生是否会为自己的冤屈辩解,但是怨恨和抵触情绪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了。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影响他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批评中必须避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3.忌重复哆嗦,旧账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中应防止“超级效应”。所谓“超级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会引起人们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而很多教育者误认为重复批评能加深对批评者的刺激,起到提醒作用。殊不知重复哆嗦、旧账重提式的反复批评只会使受批评者感到讨厌,物极必反,其结果只能是离批评者的期望值越来越远。

4.忌口不择言,不分场合

批评是一门艺术,要想达到批评的理想效果,就必须精选语言,区分场合,要综合各种因素选择受批评者乐于接受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出来。一般来说,不宜当众揭短,更不能在批评人时,采用挖苦、讽刺甚至牵连其亲属和朋友的语言,以避免受批评者心生反感,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影响批评的效果。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5.忌扬恶隐善,求全责备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对待孩子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而是骨头里面挑肉,哪怕找到一丁点肉丝,也要看成是一块好“排骨”。遗憾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以及对下一代抱有无限希望的中国民众,缺乏这种博大宽容的胸襟。他们用传统的道德和标准来衡量可怜的孩子,希望把他们培养成十全十美的人。在“谦虚”美德的感召下,在日益激烈竞争的刺激下,教育者们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敏感。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常常被忽略,而缺点则往往被抠出来无限夸大。其结果是使一部分孩子诚惶诚恐,或破罐子破摔。因此,即使在批评的过程中,也应该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批评就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因为我们都不完美,所以我们都需要别人的批评。应试教育需要“批评”,素质教育更离不开“批评”。就像《批评与人生》的译者在序言中所写的:“批评,既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模式,又是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手段。被批评,既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烦恼,又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种动力。”批评能提高人们的抗挫折能力,减弱虚荣心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批评也能加快人们对错误的认识,促进其改正错误,有利千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我教育即整体素质教育都离不开“批评”。

“批评”是一门艺术。批评不一定要用严厉的语言,它也可以是一种眼神,一个表情。我们只有认真借鉴陶教授批评艺术的“十大原则”,尽量绕过“五忌”,因人而异地把握好批评的艺术,才能使批评真正地入耳入心,收到“闻过则喜”的良好效果,也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

延伸阅读:

青少年素质教育专家陶宏开教授教育语录

家长注意:批评正确也会影响亲子关系

家长批评子女要做到“五不谈”“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