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手上的钱越来越多 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孩子们手上的钱越来越多,浪费金钱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现在的孩子对于如何正确看待金钱,如何合理使用金钱似乎还常常犯糊涂,这对于他们今后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树立节俭的意识,学会有效的理财方式都是不利的。
“富”起来的中国孩子们
据某报载,江西省某小学为了使学生口袋里的零花钱不乱花,办了个“儿童储蓄所”。该校在储蓄所“开了户头”的学生竟达90%,全校1000余名学生,存款额达4万多元。小银行成了大银行,这是老师们始料不及的。
孩子这么多钱是从哪里来的?一是来自长辈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一到春节,孩子拜年,长辈们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爱,给的压岁钱动辄上百元。过完春节,不少孩子就成了“千元户”,甚至是“万元户”。二是来自“奖金”。一位学生,期中考试语文、数学都考了100分,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层层“颁奖”,一次就得到了奖金600元。二是来自平时数额不等的零花钱。
孩子手头有了钱,就想着花。据北京市的调查,现在入学幼儿园的孩子人均月消费已经突破双职工家庭收入的50%;中学生更高,已达65%。这么多钱孩子又是如何花的呢?
据调查,买零食、买玩具这两项占了现在孩子消费的前两名,还有的孩子学着大人的社交活动,请同学下馆子,K歌。这些成人式的消费方式也因为孩子手头的“富裕”而逐渐影响到孩子平时的生活。
南方某省有个“大款”,一时高兴,把5万元人民币划入了还在读小学的儿子账上。从此,孩子“牛”气十足,在家里,生活起居由保姆侍候;在学校,值日,作业雇人完成。结果这位原来成绩还不错的孩子很快在学校里存款成了一、学习成绩也成了一一一不过是倒数的。
除了一些大款之外,大多数父母真的那么有钱吗?让我们听听一些父母的说法:“即使我们再苦点,也不能委屈孩子,不能让人家看不起。”原来大多是虚荣心在作怪。很明显,用金钱刺激孩子的做法,只会使孩子滋生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处理得不好,孩子容易养成“一切向钱看”的心态;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想享有权利,不想尽点义务,甚至走上邪路。如此下去,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很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上丧失殆尽。
让孩子懂得节俭
一对年轻父母带着刚上小学不久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他们看到一位老爷爷正在卖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让女儿去买10份晚报回来。女儿买回晚报后,父和她商量按照原价再把晚报卖出去,看看能不能很快地把钱赚回来。女儿同意了,尽管有父母的帮助,她还是费了不少时间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这之后,父母让女儿去问一问卖报的老爷爷,卖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得知,卖一份报纸只能赚到几分钱。孩子算了一下,她花了这么长时间,费了许多口舌卖报,才只挣了几角钱。一下子,女儿体会到了挣钱的辛苦,于是,她对父亲说:“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也不随便乱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父母高兴地抚摸着女儿的头并表扬了她。我相信通过卖报这件事,这个孩子以后会养成节俭的习惯。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对年轻的父母是经过认真的思考,采取了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让孩子体会到节俭的重要性的,我们都应该做这样的家教有心人。
的确,现在许多孩子都不懂得节俭,乱花钱。不珍惜财物的现象相当严重。有一所小学,仅检到学生丢失的物品就堆满了一间屋子,大至衣帽,小至铅笔、橡皮,“应有尽有”。学校曾多次在广播中让丢失物品的孩子去认领,但是似乎孩子都无所谓,很少有人去认领。在一次家长会上,校领导讲了这件事情,一再强调这种不珍惜财物行为的危害性。就这样,也只有几个家长带着孩子去认领。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应该忘记中国的一句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的意思是,成功是由勤劳节俭开始的,而失败则往往是因为奢侈浪费所致。即使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富裕了许多,但依然应该时时自律,并经常向孩子灌输节俭的美德。
许多孩子不懂得节俭,有时并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家长负有相当的责任。社会上许多传媒起劲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的享乐主义,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也花样繁多。出于疼爱“独苗苗”的心理,有些父母一边对孩子乱花钱的行为百般迁就,一边自己就有着不良的消费心理——攀比、赶时髦、喜新厌旧等等。时代发展了,人们富裕了,消费观念的改变自然无可厚非,但是收入增多应该使我们吃饭更讲求营养,而不是大吃大喝,吃不掉就扔;穿着更加舒适美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品牌,追求高档。这样的道理,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