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教育五大对比:再穷不可穷教育 再富也要穷孩子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人民的生活很富裕。然而,澳大利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是出乎意料的一致:再穷不可穷教育,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认为, 被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以后会吃大亏,受更多挫折。
对比一:保护
在澳大利亚,父母对子女的挫折教育是随时随地、无声无息地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澳大利亚空气清新污染小,太阳辐射却强烈,稍不注意就会被晒得皮开肉绽。然而,走在大街上,却不时见到母亲推着婴儿车在炎炎烈日下行走,那车上并非没有遮阳棚,只是没有撑开而已。
再看看我国的年轻父母是怎么对待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的,要么是天气太冷或太热就不出门,要么是出门也将孩子保护得严丝合缝,一点都不能懈怠。与国外父母相比,中国的家长真是太“称职”了。
对比二:消费
国内一位游客曾在悉尼一家妇产科医院看到这样一幕:一对夫妻来做二胎检查,妻子进诊室见医生去了,丈夫便带着女儿在大厅等候。一会儿,女儿嚷着要喝水,于是父亲便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顺手扯了一个免费纸杯,走进洗手间接了一杯自来水递给孩子。父亲不是买不到饮料,自动售货机正在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乐和橙汁,而他也不是买不起饮料,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15万美元。
中国父母呢?只要孩子喊累了喊饿了,随处可见的是带着孩子去超市、小卖部,孩子爱吃的全都拿上,孩子不要了家长还会追问一句“还要什么吗?”在室内或户外,我们也经常见到把孩子抱在怀里、背在背上、坐在腿上,甚至还有让孩子骑在肩上的。这样真的好吗?
对比三:自立
在澳大利亚,“穷”孩子的现象很普遍。每逢给孩子注射疫苗的日子,保健站里便排成长龙,排队中,常见家长将还不会走路的孩子放到铺有地毯的地上,任其去爬、去啃、去打滚,孩子哭喊,也只是安慰两句,绝对看不到一哭就抱的现象。
反观中国的家长,每逢到了给孩子注射疫苗的日子,大多是父母抱着哄着去,孩子不想打针,又哭又闹,家长抱在怀中忙着安慰,出了门绝对是去超市给孩子买玩具和零食。至于不会走路的孩子,就更不用小编我说了。
对比四:攀比
在饮食方面,澳大利亚父母也经常“穷”待孩子。澳大利亚的中学和小学中午不放学,午餐或在学校餐厅购买或自带,但自带的占了大多数。孩子出外郊游,如需就餐也不过是光顾既方便又实惠的“麦当劳”。如仅从孩子所带的食物来判断,任你怎么也判断不出其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裕。
在中国的学校,学生之间相互攀比是常有的事,这个今天买了什么新文具,那个今天带手机来学校,还有的吹嘘爸妈给自己买的新衣服。孩子外出郊游,这可苦了妈妈们,什么都要给孩子准备好,零食,背包,蚊虫叮咬药一应俱全,对孩子来说,过于依赖父母,从小养成盲目攀比的习惯实在不是件好事。
对比五:锻炼
澳大利亚人酷爱冲浪运动,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天,父母都常带孩子去海滩。小孩子褪尽“束缚”,光着脚丫自去玩沙、玩水;稍大一点的孩子便跟着父母下海冲浪,呛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父母最多也只是为其拍拍背,便鼓励孩子再次下海搏击冲浪。
暑假到了,中国的孩子终于迎来了为期两个月的长假。对父母来说,不是让孩子上补习班就是让他呆家里,要不就跟几个同学出去旅游。对孩子来说,放假就是用来享乐的,旅游,放松,坐在空调房里,吃着切好的西瓜。家长和孩子都把体验和锻炼抛之脑后了,谁还能想起来让孩子体验生活,锻炼身体,提升素质?
澳大利亚人并非刻意“穷”孩子。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感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待孩子,“穷”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我们可以看出,过于保护和让孩子过分依赖爸妈对他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父母应适当放开手脚,让孩子去体验,去锻炼,去生活中不断进步。现在社会上有诸如吃苦夏令营、体验式课程等,让孩子在困难环境中得到成长,在生活体验中学会感恩,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是我们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