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这几日,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刷满了我的朋友圈。
留守儿童问题再次刺激到人们的神经。然而,问题并非一日出现的。我们深知。
自杀的孩子留下了遗书。
遗书中这样写道:
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
我曾经发誓活不过十五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这封遗书清楚地告诉我们,孩子们早早就生病了,可是,大人们却没有发现。
他们看起来不缺钱。有吃的,也有穿的。还有好心的邻居或者老师去关照。
然而,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和弥补的。物质上的满足同样无法填满他们如同黑洞般的绝望。
这个悲剧事件让我再次想起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
一个3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孩子们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抛弃。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父母看见自己,对自己的心理需求有回应。
有回应,就有了光;没有回应,就会有恐惧。一直没有回应,就是绝境。
所以,我们可以说,毕节的四个孩子,其实死于对爱和回应的绝望:
父母常年在外,母亲离家出走,甚至连有暴力倾向的父亲,也是长期缺席的……
希望这一次悲剧,能够真正引起社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
也希望更多父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要再人为制造“留守”的孩子,更不要让孩子们对“爱”死心。
下面的文章,从日常教养的一些案例分析入手,算作对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一点小科普。
父母缺失,留守孩子多自卑、自暴自弃
我曾读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爸妈离婚了,又都有了新家,安徽望江县9岁男孩小林(化名)只能跟着外公外婆生活。
1月20日,听说在外打工的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小林情绪低落。
晚饭后,大家发现小林悬挂在厕所的横梁上,脖子上套着一种用来编织网兜的塑料绳。
这一天,离春节只剩11天。小林已两年没有见过妈妈。
两年来爸爸没给过小林生活费。小林去要,爸爸说等他满18岁后一次性给。
其他留守儿童的爸妈都会常常打电话给孩子,也会跟老师联系,但是小林都没有。
“留守”孩子最常遭遇的问题如下:
1.留守孩子缺乏安全感,大都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
有什么事自己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自卑,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
2.有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的,甚至仇视父母,不想读书;
3. 留守孩子的父母大都通过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致使孩子浪费钱、乱花钱;
有的大把花钱去买吃买穿,有的到网吧玩游戏,有的通过吸烟、喝酒甚至打架等等不正常、不正当的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
4.留守孩子多数不服管教,因为长期于父母分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作为基础,父母管教孩子不听;
老人想管也管不动,或者根本就更加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霸道、自我中心的个性;
留守儿童问题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常见,因为缺失父爱母爱,他们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
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如果你的孩子无奈“留守”,希望你能做到:
1.争取多跟孩子见面,多抱抱他们,亲亲他们。
2.如果实在见不了面,就多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聊聊,问问他们高兴或不高兴的事。
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3.逢年过节回不了家,能否把孩子接到身边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