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将来立于不败之地,家长先把孩子的“嫉妒心”去除了

原创|2020-11-20 14:28

嫉妒正越来越严重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成了他们难以驱除的心魔。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嫉妒属于人的本性之一,在婴儿时期,嫉妒就已经在人的心里产生了。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体有以下几种:

1.不让家长亲近别的孩子。

2.别的小朋友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剌、排斥等。

3.别人比自己穿得好,玩具多,朋友也多,就打击、潮弄、疏远,甚至怨恨别人。

4.别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甚至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

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和情绪,因为孩子的嫉妒心理,非常容易让他们做出出格的行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综观那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人们,我们发现心理品质和知识能力同样重要。姑且不论知识能力,单就心理品质而言,,绝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培养。而这种教育和培养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身上,因为这将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与成功。

现在许多家长往往急功近利于孩子的成绩和技能,忽视淡漠了对孩子道德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得孩子的嫉妒心理日益强烈。有些孩子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如果别人超过他,他会很难受,并设法消除和排挤 他人。嫉妒心过强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喜欢给别人挑毛病,幸灾乐祸。比如在学校里,孩子们的小团体间就存在着彼此斗争,因嫉妒他人而“打小报告”,散布谣言;别人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了,就说是抄袭的;别人的分数考好了,就说是有答案等等。

嫉妒是人在交往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 等方面不如别人进而产生一种的失落、羞愧、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复合情绪状态。通常说的“红眼病”,就是嫉妒心理的一种典型表现。它是一种 十分有害的不良心理,既害人又害己,很容易破坏人际关系,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还会给他人或自己带来不幸。嫉妒心理一旦发展严重,就会变成 一种心理障碍,产生很大的危害性。所以,家长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将孩子的嫉妒心转化成竞争意识:

1.找到孩子嫉妒产生的根源。

即帮助学生正确剖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嫉妒之心许多人都有,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情绪。家长要善于把孩子的嫉妒心理变成一 种行为的驱动力,来推动自己产生更大的进取心。有位日本心理学家说 过:“打消嫉妒的理想方法,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取得对手以上的地位。”

2.让孩子知道以损人而抬高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徳的。

嫉妒心往往促使孩子干出一些损人的亊情,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是非常不道德的,会被人指责的。

3.教孩子正确比较。

家长要教孩子面对现实,树立克服嫉妒心理的信心和决心。克服和预防嫉妒心理产生的最理想方法,就是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各个方面都超过别人是不可取的。

4.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

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就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別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让他们迸行有效的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