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善良天性,这“4”个方法你一定要知道
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给孩子灌输善良、诚实等优良品质的教育。相反,我们常常听一些父母给孩子进行一些“特殊”教育,比如,有的父母会给孩子灌输“除了父母,不要相信任何人,社会上尔虞我诈,你一定要小心提防”,或者“别人打你,你一定要马上还手,只能我们欺负别人,不能让别人欺负我们”,等等。
或许这些父母会辩解:我们是教孩子保护自己,以防上当受骗,难道有什么错吗?
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很有必要,但这其中的尺度父母们需要把握好。试想,如果父母本身带有偏颇观念,然后将这种观念引导孩子的话,那么, 将在孩子心中埋下什么样的种子?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博爱、宽容的孩子,那这 样的教育岂不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之所以变得缺乏道德意识,冷漠自私,是与他们所受的教育分不开的。
只要我们稍微细心一下就会发现: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当他听到别的小朋友哭,他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这说明他已经对别人的情感有所感知;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当听到别人哭,他会跌跌撞撞地走过去,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安慰别人,抚摸别人。这说明,他已经能很清晰地分辨自己和別人的伤痛,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别人的痛苦;
在孩子长到5岁左右,当发现小伙伴不高兴的时候,他知道怎么去安慰别人,什么时候不该说话,而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小伙伴的身旁。这说明孩子已经知道什么时候该劝导别人,什么时候该让小伙伴自己想想……通过孩子不同阶段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每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善良天性。如果我们能够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他灌输正确的教育方法,那么他的善良天性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孩子也就成为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的人。
如何培养孩子也就成为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有责任心的人?
1.教孩子保护花草和小动物
儿童心理专家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对小动物和花草产生爱怜之情的孩子,往往感情丰富、细腻,心地善良;相反,那些对小动物不屑一顾,对花草毫无感情的孩子,往往对人也比较冷淡。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父母不妨通过让孩子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来给予正确的引导。
2.让孩子在充满亲切、友爱的环境里成长
什么样的环境长什么样的孩子。如果在家庭中,父母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都能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让家庭充满友好、善意和温暖,那么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善良、友好的品质。
3.教孩子懂得善良的方法
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可以见缝插针、见机行事地给孩子解释一下人们都喜欢善良的人。同时,还要尽量给孩子介绍一些友好待人和表达善意的简单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比如,邻居王奶奶生病了,自己要表示关心和问候,并祝愿她早日康复;或者好朋友的妈妈不在家,就让他来自己家里吃饭,等等。
4.对孩子"善意"举动要给予赞扬
孩子在做了一件事后如果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兴致勃勃地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表现出类似善意的语言和行为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夸奖他是一个考虑周全、喜欢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智优父母孟老师说到:“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使受到了父母给予的善良教育,也未必时时、事事都能做得尽如人意。如果发现孩子表现出对别人不友好的举动时,父母也不要责怪他,而应该让他自己认识到做错的地方,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表示遗憾,并鼓励他下一次争取做好就可以了”。
老祖宗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的确如此,任何一个人天生是善良和富有爱心的,你的孩子也是如此。只要善加教育和引导,他定能成为一个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