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育“七不责”教您学会如何做一个宽容孩子的父母

原创|2020-11-20 14:17

在前几篇文章里面一直讲到宽容,宽容指的是对孩子的宽容.而不是对其错误行为的宽容。完整而负责任的家庭教育,仍然需要以惩罚作为补充。

身为家长,就要负起管教自己孩子的责任。“管教的目的不是局限孩子的自由,而是在最大限度内保陣他的自由。”这是因为,一个人既然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尊重社会对人的要求,而只有经过管教、适度社会化的孩子,才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惩罚是管教的重要手段,当孩子犯错的时候,适当的惩戒可以使其警醒,修正错误行为,改变错误观念。


好的惩罚包含宽容

惩罚与宽容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形式不同,内涵却一样,是爱的两种不同表达。

惩罚是门学问,用好了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用不好则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走向反面。家长惩罚孩子,是为了让他知错、改错、获得自觉纠错的能力。

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充满爱的惩罚,能让一个孩子心生感激,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充满智慧的惩罚,能让孩子在受罚中学到本领,悟出真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站在那里准备挨训。

陶行知走到王友面前,出人意料地掏出一块糖递给他,并说:“这 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守时。”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在他手里,说:“再奖给你一块,因为当我叫你别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诧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査过了,你打人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侮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惑!”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笑了说:“最后奖励你一块糖,你已经认识到错误,咱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看,陶行知对孩子的批评极具艺术性,三言两语,春风化雨;不用声色俱厉,没有引经据典,几块搪解决了问题。我想那个学生以后应该不会随便打人了,因为他流下了眼泪,说明他内心和情感被触动了;而且是他自己说出了错在哪里,说明观念里已经有了正确的认识。

一次成功的“惩罚",,可以让一个人受益一生,感谢一辈子。好的惩罚使孩子接受一次春风化雨的洗礼,风雨过后更加茁壮;好的惩罚里面包含宽容,包含着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还包含着对孩子的殷殷期望。惩罚无定法,依据不同的情境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却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以教育孩子向上、向善为目的。

惩罚不是越严厉越有效

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药太苦病人还是吃不下去的,现在制 药师不就在药粒外面包一层搪衣,这样才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同样的道理,父母在批评或惩罚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越严厉越有效,毕竟家长不是为了出气才处罚孩子的,肯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并知道如何改正,这才达到了目的。

家长处罚孩子之前应事先和孩子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在理前 面。处罚后弥补关系也很审要,父母应找机会与孩子沟通,使孩子感觉到该处罚只针对本次错误行为,并不会影响到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父母对他的爱永远是不变的。

父母一定不要太过严厉,最起码不能让孩子的情绪太恶劣,因为在坏、情绪里, 孩子根本听不进父母的任何批评或建议。(请继续浏览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