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孩子关进了牢笼,家庭教育中父母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的成长总离不开父母的培养,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现实中,父母总是拿一个理想的目标来衡量不断成长中的孩子,希望孩子按照他们设想的目标前进。中国的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和设想接受教育,有如关进牢笼的小动物一般,在标准化教育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性。
中国绝大部分孩子正在被现在的育才机制和社会风气逼着走高考考"独木桥”,无数的孩子在题海中奋斗。但孩子们是怎样看待父母为他们设计的这条“阳光大道”的呢?
接下来,请看看孩子们内心世界:
一、学习越来越忙,睡得自然就很晚,每日除了面对老师和同学,就是窗外一大片漆黑的夜幕,桌子上的课本早已看不淸楚,虽然窗外的黑暗被一堵墙隔绝在外,但我感觉时时刻刻都处在暗无天日的地方。望着明亮的星星和月亮,总是想,那里应该充满光明吧……
二、学生、学生,要“学”还得要“生”,可现在我们是生不如死!我实在不明白这种教育能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才”!我感到快要崩溃,身体快要四分五裂……唉,我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不能就此倒下。呜呜呜……谁能救救我!
孩子只要进了大学,太阳都绕着你转……这人啊,就是这样!活着太痛苦了,生不如死,但又没办法,你死了,父母怎么办,还等着你养活他们呢?
唉,好死不如赖活着吧!
这就是我们中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未来的国家栋梁.竟在那里“以泪洗面”,感到“生不如死”,哭叫着“推能救救我”!而让孩子产生这种心态的,恰恰就是他们的父母。
没有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父母为什么却要如此"折磨”孩子呢,智优父母心理老师归纳出几种原因:
1、是父母把子女视为自己的延伸,子女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成就;
2、是由于补偿心理的作祟。有的父母自己本身没办法自我实现,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盼望子女完成自己未达的心應。
3、是为了符合社会期望。社会上认为好的,父母就会尽力让孩子达到,以符合社会的期望,为社会所认可。然而,孩子即使按照父母的理想一路学业有成又能怎样呢?
一位教育家讲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位男孩五岁时就喜欢捏小泥人,大拇指大的小人,他能连盔甲上的钉、扣都捏出来。小学时参加比赛,他几分钟就捏出一个“牧童短笛",得了一等奖。但父母一定逼他学数学,最后他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考上了一所大学数学系。可是他对数学毫无兴趣,而儿时的特长也丢掉了,变得一无所长。
教育专家讲述的事情,可能对父母对孩子都还算“幸运”的,
为什么?从父母角度来看,孩子“成才”了;从孩子角度来看,终于熬出来了。可是现在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早晨六点半出门上学,晚上十一点还未做完作业;不许看电视,不许读闲书,不许玩电脑,乃至放学回家就不许出门。这种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他们习惯了,他们麻木了,父母也习惯了,也麻木了。可是,当一个人八九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承受这种高压生活,一旦心理崩溃,他们会怎样呢?厌学、逃学、出现精神障碍、离家出走乃至于想到自杀;更重的还出现了逆伦凶杀。这就是髙压下的反抗!
父母总是想把孩子当机械一样,按照自己设定的轨道运行,可孩子是一个有思想、感情、独一无二的人。一旦他们觉得难以达到父母的目标,或者自暴自弃,或者暴虐反抗,以至引发无数的家庭悲剧。但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实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一、必须端正成才的观念,孩子只要能够在社会自立,就是有所成就。
第二、要端正自己的观念。父母、孩子是两代人,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有着自己的追求。如果因为自身成就不大,而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既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给孩施加无形的压力。
第三、要认识到当前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社会既笟要激烈的竞争,也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社会是一个金字塔,你可以不站在最高层,你甚至在最下层,仍是一个宽广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