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习中怎么越学越“笨”,家长该怎么办?

原创|2017-09-10 18:42

有一幅漫,画的是一个工匠撮出一大堆的同样泥人,脚旁写着“教育”。这诙谐、生动的漫画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社会、学校、家庭、家长、老师,再也不要进行“泥人”的批最生产了。

然而,学习永远是父母心中的主题,学习却成为许多孩子的心病,实际上,不是孩子不想学好,很多孩子都在很用功地学习,但为什么在众多家长印象中,孩子是越学越“笨”,越来越不会了呢?

如何提高孩子学习兴趣?.jpg

小徐读小学的时候,在班级成绩总是一,成为父母的骄傲,人前人后,逢人就夸,平时不让小徐做任何事情。小学升初中,孩子毫无悬念地考人了本市最好的中学。家长和孩子都信心百倍,希望持续小学的辉煌战果。可是在中学,小徐再怎么努力,在班上只是成绩中上。父母替孩子买了一大堆学习辅导书,小徐天天泡在题海中。父母再也不夸孩子。每逢別人问小徐的成绩,父母就觉得非常不舒服。孩子自己也丧失前进的动力,学习越来越差。父母纳闷:孩子为什么进入中学 就变“笨”了。

孩子真的像父母认为的那样变“笨”了吗?文中的孩子本身很不错,在小学都曾经取得好的成绩,都是父母的宠儿,可是到了中学,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就显得不是那么出众,而父母却还是以小学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只是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分数成为孩子聪明和“笨”的唯一标准,教育方法不得当。以至于使孩子失去自信,成了“笨”孩子。

智择优教育老师们曾调查证明,每个人至少有八种不同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能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的智能、自然智能。每个人都不会均等拥有各种智能,,而是有所侧重,有所薄弱。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发现孩子的所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快乐的人。智优父母的心理学家列出了孩子成长的七大需要,即:需要学习语言、需要认识环境、需要学习做人、需要认识人生、需要培养智慧、需要发展想像、霈要有幽默感。

如果上述案例中家长多懂得一点教育常识,父母多给孩子一点鼓励,父母帮助孩子从艺术方面去取得突破. 恢复孩子的信心,估计孩子在她们心目中就不会变“笨”了。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应在培养目标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现代人一 生发展的四大支柱。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教育是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教育应以孩子发展为本。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大部分地区还不可能实行小班化教育,更谈不上对孩子因人而异地授课教学。因此,针对孩子的个性特长来培养孩子的主要任务还在于家长。可惜,我们大部 分家长仍然追随现有的教育体制和评判标准,一味督促孩子向分数看齐。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压力下,根本没有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可言,更谈不上学习的乐趣,只能被动地接受家长和老师各种各样的“灌补”。于是学生越学越死,越学越不会学,学习笨化成了必然现象。

家长的责任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帮助他们学会掌握获得需要的能力,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引导他们成长,使他们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学习仅仅是一个人成长的一个方面,在科学文化的认知过程 中,提倡重视理解、认识、发现、创造能力的提高,要发现并呵护孩子的良好个性,不求全责备;要重视并鼓励孩子爱好的发展,不片面追求文化分数;要鼓励引导孩子进行创造和探索,不要束缚孩子猎奇好动的天性,使教育促进孩子身心、智力、敏感、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干一行、精两行、钻三行、学多行”的复合型人才。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单一的成绩高低,就否定孩子整个能力,那无疑扼杀了孩子的未来。

智优父母孟老师提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是一个特殊的、发展变化的、值得人们研究探讨并无法回避的问题。只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孩子的心理特点,运用和遵循科学的原则,把捏好家庭教育的尺度,找准家庭教育的坐标。给孩子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溺爱;多一点欣赏, 少一点讽刺;多一点指导,少一点责怪;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替代,孩子们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