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他人,是孩子人生中必修的一堂课
自尊与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尊重别人,才可能正视别人的意见,才有可能接受别人的教育。不尊重别人,就没有人愿意指点他、教育他。别人对他提出的忠告,他也绝不会听进去。这样的孩子,很难取得进步,也很可能与社会处于一种隔离状态。
因此,尊重别人不是一件小事情,孩子们从小就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当然,孩子们由于年纪小,不懂事,也由于他们天生就喜欢恶作剧的特点,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孩子不明白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家长一定要积极地引导。
有一个残疾的女孩走在路上,正巧被几个男孩看到,男生们看她走路的样子便给那女孩起外号,并抓起地上的泥土往女孩身上洒过去,女孩哭了起来。其中一个男孩子的爸爸路过时正好看见了,他叫住那些男生让他们向女生道歉。直到那一伙男生道了歉,他才放走了那一伙男孩子。回家之后,他开始给自己的儿子讲道理,他对儿子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我们不能以伤害别人的尊严为乐,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你们这样伤害别人的尊严,尤其还是一位身体有缺陷的女生,她有可能连生活的勇气都没有了,你站在那个女生的位置上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男孩听了爸爸的话,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诚恳地向爸爸道歉。
这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很到位,可是现实中有一些家长却不把这当回事儿。甚至有些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对孩子说:“谁要是欺负你,你也欺负他。”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父母不能在保护自己自尊心的时候,让自己的孩子去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没有人格,也没有自尊。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而且对于孩子来说,那种让别人撕去尊严的痛苦,也许带来的是永远的伤害。
那么作为父母,怎样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孩子明白,既保护自己的尊严,更要如何尊重他人呢?
首先,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他人才会尊重自己。不要拿别人的不幸和缺陷开玩笑,更不要拿别人的不幸和缺陷做自己生活的笑料。因为别人的不幸和缺陷并不妨碍他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其次,培养孩子的尊严感,还需要父母的行为影响。很多家长习惯在背后议论别人,嘲笑别人的短处。被嘲笑的人虽然并不知道,但是你的作为却被孩子看在眼里。比如,有的父母在对待残疾人时有一种鄙视的神情,常把盲人叫做瞎子,把一只眼睛失明的人叫做独眼龙。有的父母喜欢给别人起外号。这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智择优教育心理学专家杨达说:行为习惯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如果父母让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父母让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父母让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父母让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父母让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会学会了自爱。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必须身体力行,在尊重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再次,父母还需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尊重当中。尊重是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和尊重别人。
自尊和尊重他人是孩子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首要条件。而对于孩子来说,只有被人尊重,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由于孩子还小,自尊意识处于稚嫩状态,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更应当给予保护。可以说,尊重孩子,使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值得父母予以特别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