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谎话连篇”?

原创|2016-03-08 14:04

谎言是虚假的,但是在每一个谎言的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心理动因。孩子说谎有时是出自美好的愿望,有时是一种心理补偿,有时是某些不良情绪在作怪,有时却是为了逃避和耍赖。了解孩子谎言背后的真实,我们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要说谎,才能对他的说谎进行治本而非只治标的教育。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谎话连篇”

想象与现实的重合

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思维常常在想象与现实中徘徊,有时候会把自己内心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当成是真实的存在,并把这种“虚构”告诉别人。在大人们看来,这无疑是谎言,但孩子却总是信以为真。

6岁以下的孩子常常会说这样的“谎言”,这种“谎言”与道德无涉,父母在处理时可不能“认真”。比如孩子对你说:“爸爸,昨天晚上圣诞老人到我房间里来了,还邀请我骑着他的雪橇一起出去玩。”对于这样的无忌童言,家长要做出“信以为真”的样子,并和他一起幻想。这些“谎言”体现了孩子美好愿望,是他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父母应该懂得去鼓励和培养。

但有时候,当孩子将他的愿望当作真实时,我们却不一定能够接受,并把他的举动当作故意的欺骗来对待。比如有的孩子会将幼儿园里的玩具拿回家,还说玩具是他的,或者是老师送给他的。对于这样的谎言家长往往会很生气,有些父母不但会严厉地批评孩子,还会动手打他。

其实,孩子有时也并不是故意在说谎。他只是弄不清楚拥有一样东西要具有什么条件,或者“自以为是”地认为玩过的玩具就是自己的了,或者幼儿园的老师逗他说“你喜欢这玩具,就送给你了”,于是就信以为真,真的将玩具带回家来。

低年龄的孩子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常常混淆不清,当了解了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后,对于一些非道德性的“说谎”行为应该一笑了之,不要大惊小怪。

人皆有之的“虚荣心”

为了在小伙伴中不丢面子,或者为了能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很多孩子常常将黑说成白,将无说成有。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谎言并不是故意地要欺骗他人,掩盖自己的错误,而只是出于一种心理补偿,是孩子对愿望不能实现后的自我假想。

一个母亲曾和我说,她的孩子和伙伴们一起玩,孩子们纷纷说自己家里有什么样的玩具,怎么好玩,怎么好看。她的孩子并没有什么玩具,但却“信口雌黄”“妙语连珠”,把自己“拥有”的玩具说得天花乱坠。这让他的小伙伴们羡慕不已,结果都吵着要去他家玩。这却让孩子大为苦恼,当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后,很是担心,觉得孩子这么小就如此善于说谎,长大了可怎么得了?

其实,孩子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出于“虚荣心”。人人都有“虚荣心”,孩子也不例外。但是,孩子和成年人不一样,他们的“虚荣心”不会以贬低他人为发泄的方法。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言语将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编织成故事,通过向人述说来寻求与他人的平等,或者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

孩子说这种谎话,我们不必就事论事。作为家长一方面要教导他学会正视现实,正视自己,不要处处与人比较;另一方面,对于孩子提出合理的愿望,也要尽量给予满足,不用拘泥于一些“教条”——故意让孩子的愿望得不到实现,以此来激发他“懂事”。实践证明,父母常常让孩子“事与愿违”,反而容易使他形成爱慕虚荣的心理。就以上面提到的那个孩子为例。他的母亲为他说谎而担扰,我却对她说:“你的孩子说谎固然不对,但是他的谎言如此动听,以至好多小伙伴都信以为真,由此可见他具有优秀的口才和丰富的想象力。你应该懂得变害为利的道理,试着将他的这种能力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让他在演讲和创造上获得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他就不必再依赖‘美丽的谎言’来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了。”

不能承受的反差

孩子们都想看到父母的笑脸,都想让父母为自己的进步而欣慰,都想得到父母的表扬和嘉奖。然而由于家长常常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设立了太严的标准,使他一时无法做到。出于不让父母失望的心理,孩子往往会将真实的情况隐瞒起来,干脆来一个“报喜不报忧”。可以说,有些是为了“讨父母的欢心”,忘记了真实的重要性。

当孩子考试不理想时,这种现象往往就跟着出现了。大多数父母普遍对于学习成绩非常关心,无论大考小考,孩子取得的分数和名次在家长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数高、名次优,父母就其乐融融,对孩子有说有笑;如果某次考试孩子的分数与名次都不理想,在那几天里整个家就仿佛掉进了冰窟,浸透了寒意,父母的脸拉得老长,对于孩子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些“陈年老账”也会拿出来和孩子“清算”。虽然父母不一定会打骂孩子,但这种家庭气氛却让孩子难过万分。

于是,孩子为了取悦父母,为了“维护”家庭欢乐祥和的气氛,只好剑走偏锋,谎报军情。有的孩子会故意将60分说成80分,当父母提出要看试卷,他或者说试卷还没有发下来,或者说丢在学校忘记带回来了。

在不理想的分数面前,有的孩子还会对父母说,这次考试题目出得太难太偏,大家都考得不好,自己的成绩虽然不高,但是和别人相比已经算是很优秀的了;还有的孩子干脆就把卷子上的分数偷梁换柱,然后谎称是老师圈改的。

为了考试,孩子编的谎言真是花样繁多,但是在这些谎言背后却往往是孩子的一片真心,即他不想因为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失去父母的关心、父母的疼爱,更不想让家庭突然之间从“温室”变成了“法庭”。对于孩子这样的说谎行为,家长倒是要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对于考试成绩的高低过分看重了?在考试前后,家长在态度上巨大的反差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这使他一时之间无法适应。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学会了用谎言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要避免孩子说谎,拿出真实的学习情况与家长“坦诚相见”,父母本身改变对于成绩的态度是最好的办法。

为了逃避

当孩子看动画片正看得入迷,你突然问“作业做完没有?”并催促他赶快去做作业。这时候,你想孩子会怎么说?“妈妈,我的作业早就写完了。”当孩子结束了一周的课程,想在周宋好好轻松一下,你却说给他报了假期补习班,这时候,你想孩子会怎么说?“爸爸,我肚子好疼。我去不了补习班了”。

撒谎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是一种无奈之举,他只是不想去做父母逼迫他做的事情。在许多缺乏民主的家庭中,孩子无法平等地和父母商量,只好现编一个谎话搪塞一下,希望能够蒙混过关,然而一旦被发现,“懒惰”、“撒谎”、“小骗子”、“不学好”种种罪名将劈头盖脸地压在孩子身上,让他承受更多的压力。

对于孩子逃避式的谎言,作为父母要分清楚孩子是因为真的偷懒而说谎,还是因为自己对他的要求不适当,从而引起孩子的畏惧心理,所以不得不说谎。如果是前者,自然应该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他懒惰的坏习惯。但如果是后者,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不是过多地干涉了孩子的生活?是不是向孩子提出了他难以做到的要求?比如上面提到的在孩子玩得正起劲时要求他去做作业,在孩子很疲劳的时候又要求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些违背儿童心理的做法和要求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逃避,他用谎言对父母进行搪塞,虽理不可恕,但却情有可原。

延伸阅读:

帮孩子找到爱说谎的原因

家长在孩子面前说一次谎 孩子就会说十次谎

教你应对孩子的谎言:关键还是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