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差异:孩子跌倒了请让他自己爬起来
孩子跌倒以后,中国的家长多半会赶快跑过去扶起孩子,给孩子拍着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把小孩扶起来后不再让他自己走,而是背着走;有的朝着绊倒孩子的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妈妈怎么打它”,以此来安抚孩子……这样的教育使得中国的孩子脆弱、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
有位美国人在对比中美两国教育孩子的异同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学步的孩子一旦摔倒了,中国人是把他扶起来,而美国人是让他自己爬起来。如果说美国孩子一生下来就独立生活,未免夸张。但是像中国那样,被母亲抱在怀里拍着、哼着、走着,或者骑在大人脖子上逛公园,美国孩子没有这种福气。
美国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对于今天许多给孩子以“溺爱”的中国母亲来说,应是一剂苦口良药。“溺爱”是一种错误的爱的表达方式,对于孩子今后在社会上立足无一利而有百害。
西方“挫折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此外,西方专家一致认为,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认识。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悲悲戚戚的父母常常会培养出有同样缺点的孩子。
有一位大富翁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注意从小事上来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孩子大学毕业后,他拒绝为孩子提供就业机会,而要他们凭自己的本事去“闯天下”。这看似冷酷无情,却使自己的孩子增加了人生阅历,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进而为之后的人生之路和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积累了许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宝贵经验,最终使他们成为了出类拔萃的人。
然而,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却不是这样,都是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的路都给他铺好,而且要铺得一帆风顺。世事总是变化无常,你能保证你的孩子就一定按着你设计好的轨迹前行吗?所以,做父母的,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铺路,而是告诉孩子怎么走路?怎么战胜前进中的苦难。
智择优心理专家孟老师说:
家长应首先排除自己对挫折的害怕心理,不要老是担心孩子会不会出事。要敢于让孩子面对形形色色的挫折,并鼓励孩子有意识地在挫折中磨练自己,在体验中不断进步,珍惜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鼓励孩子去生活中体验,提高其各项能力。
目前社会上,有像吃苦夏令营、体验式课程等活动,都是为了让孩子去体验生存的艰难。这些活动紧密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去贫困农家体验生活,去军事训练基地培训技能,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学习和生活上出现挫折是正常的,帮助孩子认真对待和克服这些困难,从中受到锻炼。
智择优编者按:
家长不要一味地给孩子撑保护伞,只有经历过风雨考验的孩子,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所有的父母都应该知道,爱孩子是动物都有的本事,可真正正确的爱孩子,让他去体验,去克服,却只有人类才会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