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期望和要求?如何让孩子自主学习?(2)

原创|2019-01-09 11:16

在现实生活中,在城市街头,人们市场可以看到踏着自行车,挤着公交车背上背着琴或者画夹,带着孩子急匆匆赶往某个校外学习班,看到孩子们在父母带领下,穿梭于各类兴趣班、特产版、补习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家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和开发智力的软件,甚至不惜代价。

其实这种填鸭式的或者赶鸭子上架式的教育方式对一颗稚嫩的心灵来说是一种伤害,强令孩子放弃游玩,放弃与朋友、同学相聚、放弃自己的想象和兴趣,勉强地被动地去接受疲劳轰炸式的教育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什么是适度的期望和要求呢?

1、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应当成为孩子可实现的目标

可实现的目标是适当高于个人能力的目标,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一挥而就,是让孩子感到只要努力就能尝到甜头,只要努力就能达到,正如“跳起来才能摘到的桃子”。

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不同的气质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后,慎重向孩子提出,切不可采取一味地压制态度一味地用自己心目中成功的标准强求孩子。要知道,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要求、愿望不被重视,长此以往就会变得消极、冷漠、胆怯、内向,对父母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2、家长要善于把父母的期望变成孩子自觉努力的目标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们的需要欲望来自于兴趣、冬季。再温驯的牛,如果它不口渴,就算把它带到河边,也不会自动喝水。对待孩子也一样,催促孩子读书或强迫他们打开书本,若是孩子根本不想吸收阅读的内容一切都是枉然。

3、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目标

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指导孩子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多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孩子;让他们体验实现每一个小目标后的欢乐和喜悦,在不断进步中快乐成长,在永不放弃中最终获得精彩人生。

4、适度的期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孩子的内驱力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用于孩子心理的有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外驱力来自于环境,内驱力则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只有适度的期望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给予孩子内驱力。人们常说“为什么在相同的温度下,,鸡蛋能孵出小鸡,而石头不能”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家长的你一定要明白,孩子只不过是一个半成品,从半成品到成品,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打磨过程,不要用完美来要求他们。

5、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单

钱钟书、吴晗等都是文史奇才,但都是数学不及格者;郭沫若是国文大师,中学二年级时11门学科平均只有79分,居然有三门功课还亮红灯,且国语仅得了55分;现代文学巨匠鲁迅按今天的学校级别划分只属中专毕业,成绩单上也都是六七十分。艾伯特·爱因斯坦在年幼时是别人眼中的“迟钝”儿童,中学时他被老师断定为“将一事无成”,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差生”,后来竟成为引起一场智力革命的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爱迪生曾被老师称为得了“糊涂愚蠢病“,而日后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这说明一个人卷面成绩的好坏与其成就的高低、贡献大小,并不一定能成正比。孩子某一时段的考试成绩也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决定的。一个孩子某门功课或其他成绩不佳,并不能说明他的能力低下或缺少才华。

作为家长应该要挤出时间和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探讨攻克学习中的难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知道孩子学会总结、归纳;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父母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教导孩子的机会,他们总是不停地告诉孩子,你必须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厦大一位教育学专家说.“但是他们时常忘记自己应该怎么做。”家长同志们对孩子高期望值的同时,是不是也给自己一点期望呢?那就是“多读书,懂外语和学会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