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孩子是否有心理障碍
如今,因为性子“慢”而到医院就诊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相关家长反映,孩子做作业效率很低,有时尽管作业量不是很多,但孩子仍然要到午夜时分才能完成。结果,第二天早晨起得比较晚,经常迟到,上课也打不起精神,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都有明显下降。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存在心理障碍。
当前,不少孩子面临作业量大、名次排列等诸多压力,并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厌学的心态,“慢性子”往往是这种心态的外在表现之一。
“慢性子”孩子通常有两种类型:
1、孩子本身不愿意尽快写完作业,因为有的家长在孩子完成作业后,仍然要给他增加新的学习内容。这样,孩子就看不到完成作业的希望,所以干脆慢慢消磨时间。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改进教育方式。比如孩子写作业之前,家长就应该告诉他,写完后可以出去玩一会儿,不再给他增加新的学习内容。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这一类孩子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无需用药。
2、是孩子表现为经常丢三落四,任性,易冲动,注意力涣散,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差等。这一类孩子的表现属于病态,医学上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即民间说的“多动症”。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再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经过两三个月的连续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不过,心理疏导应该由医生、老师、家长通力配合。同时,要多鼓励孩子,有效挖掘孩子的潜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家有“慢性子”孩子,家长予以足够重视,不要一味抱怨、批评孩子,而要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