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调节 怎样才能消除高考前产生的紧张心理?
快要高考时,很多孩子的情绪日趋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紧张的情绪,不但不利于应考水平的发挥,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一位孩子家长在智择优家长求助后台说:他的女儿高考前情绪异常紧张,考前一个月就吃无滋味、夜睡不安、神志恍惚。有一中学教师也写信来说,他们学校有两个“学习尖子”由于情绪过分紧张,加上家庭小事的打击,竟无法承受而得了“精神分裂症”,不能参加高考,真是可惜。可见,高考不但是智力上的竞争,而且是心理素质的考验。
高考前引起情绪过分紧张的原因可有多种多样:
孩子承受家庭、学校、社会及自己施加的心理压力,认为高考是事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如考不上便“无颜见江东父老”,准备“一死了之;
考生成绩平平,对高考缺乏信心,但又希望能侥幸考上,故心理上既矛盾又紧张;一为了准备高考而起早摸黑,甚至由父母天天陪伴开夜车,造成休息不够,运动又缺乏,心理出现不平衡;
有些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考生,容易对自己作出消极暗示:考试时紧张怎么办?不会做题目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高考前产生的紧张心理?智择优特聘中南大学应用心理博士唐海波:
1、要对高考有正确的认识。高考不过是选择部分人到大学读书,没考上的将来仍可以通过业余等形式深造;人的事业成功,并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主要靠良好的心理素质。
2、要引导考生合理用脑。如定好复习计划,充分利用零星时间,复习方法要合理化和多样化;掌握好上午8~9时、下午~4时、晚上7~8时这几段记忆的最佳时间,在复习1~2小时后休息10分钟(可听音乐或做运动);同时善于归纳复习材料,从中发现联系,提高记忆效果。
3、懂得劳逸结合。应考前要有相对充足的睡眠,早上及黄昏要运动半小时,这样可以松弛紧张的神经。
4、少数性格较内向、敏感、多疑的考生,必要时可在睡前服用抗焦虑药,考前服一片心得安及安定片亦可;吃不好的,可适当口服或静脉注人葡萄液,以补充必要的营养。
高考放榜后,考生的心理各有不同,考上的固然高兴,考不上的则大多焦虑、抑郁,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特别注意的是,要做好落榜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否则,容易把这些学生迫上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