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篇之支持性干预

原创|2016-10-29 17:09

支持性干预最常用的一种基本心理干预方法。支持性干预的应用范围属于心理干预里面应用最广泛的,比如1.存在疑病、恐惧病的孩子。2.由于身体上有残疾、缺陷而导致自我贬低,丧失自信,致使情绪上悲观失望的孩子。3.在生活事件中遇到挫折、失败和不幸的孩子,如考试失败、竞争失败、失恋、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使孩子心理上产生焦虑、紧张、抑郁、惶恐不安等消极情绪,需要帮助和支持。4.患有躯体疾病,对疾病本身缺乏正确认识或长期治疗不愈,丧失信心造成严重心理负担的孩子。5.各类神经症状也可以通过支持性干预配合药物治疗进行。6.确有顽症或绝症需要通过支持性心理干预以减轻其精神痛苦的孩子。

支持性干预方式

支持性干预的方式

一、解释

孩子患病后,由于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认识和了解,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性情绪;同时,实践也证明,孩子如不能与家长主动配合,也会大大影响干预效果。

第二、调整

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了解后应制定出干预计划,每次集中解决一个问题,给予说服和劝告。有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于缺乏适当的自我控制能力或行为不当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帮助他们调整环境,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改变现有的处境。

第三、鼓励

鼓励是支持性干预的核心。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感到孤立无援时,十分渴望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支持他鼓起勇气,度过危机。家长就应该充当这样的角色。家长要使孩子觉得他可以信赖和依靠。为此,首先要关心孩子,使其在感到孤立无援时,享受到亲情的温暖。其次要使他看到自己还有力量,认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从而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从消沉中振作起来。最后,要鼓励孩子冷静地看待面临的问题

第四、提示

在鼓励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启发他设想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为此,要提示孩子拓展思路,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思维,既看到不利的一面,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

第五、倾听

和其他心理干预方法一样,倾听是干预的一步。家长要耐心聆听孩子倾吐有关自己心理问题的病情,包括病因、病理、病后思想状况以及与周围环境和人的关系状况,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情绪尽量宣泄出来。一般说来,孩子心理有什么烦闷的事,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谈一谈,哪怕是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释放,心里就会觉得畅快轻松的多。与此同时也可使家长了解孩子问题的来龙去脉,以便有效地进行干预。

第六、暗示

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和动作,以含蓄的方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心理活动形态。暗示与其他心理活动相比,关键在于“暗”字,即隐含、暗藏、不明显。受暗示者的心态改变是下意识的,其受影响过程是不自觉的。

支持性干预的实质是若干个别心理干预方式综合体,设计的方面也很多,但却是实施起来最有效果的。

遇到家庭教育困惑就用智优良策,家庭教育指导师都在用的平台,快速给出针对性的方法。

获取教育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