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的3大误区

网络整理|2017-07-08 17:06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家庭教育需要发力外,校园也承担起一份不小的责任。

班主任作为学校管理教育学生的一线教育者,他们的心理辅导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很大。

青少年心理辅导测试.jpg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W.B.科勒斯涅克曾说过:“任何人都没有完美的心理健康,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个人的、社会的或感情情绪的问题”。

一些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究其原因是班主任本身的工作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没有能够很好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缺陷是什么,不能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而总是用班主任的权力因素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育,从而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尽管也有些班主任能够正确剖析学生的心理,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辅导,但取得的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是心理辅导的方法不当。

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占总数70%。

一、教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的3大误区

误区之一:“抓两头,带中间”。

所谓“两头”,一头是好学生,被树为典型榜样,它们的缺点被成绩掩盖着;另一头则是有问题的学生——差生,被批评的对象,常常被老师当成坏典型,被用来“杀一儆百”。

这样,好学生容易形成狭隘、嫉妒心理,一有不顺心的事,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举动,使得班主任要严厉地批评,又觉得不忍;稍微点拨一下学生自己又不收敛,产生的负面影响却很大。

“差生”则往往对失败体验过多,外界评价太低,易导致怯懦、自卑、抑郁、对立等缺陷;而中间的学生潜伏的问题在外界条件成熟时,就暴露出来了。这样发展下去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误区之二:个体心理等于思想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精神生活的这样一些方面的生理素养与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以及政治积极性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他把个体心理和思想品质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相同之处:两者都以客观现实作为产生的源泉;都以人脑作为产生的器官;都以实践活动作为产生的基础;都属于个体精神世界的范畴。

他认为个体心理结构和道德结构有很大一部分相同的,甚至重合的,但两者又有严格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性质和内容的区别从人的总体素质发展看,最初是身体,然后是心理,最后才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真善美观念——道德观念。因此,个体心理是低层次的,思想品质则是高层次的。

2.反映内容和范围的区别个体心理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思想品质反映的是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方面的准则。

3.表现方面的区别个体心理表现形式为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兴趣、态度、能力、气质、性格等;思想品质则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及义务感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个体心理的形成先于思想品质,它是形成真善美观念及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