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的3大误区(2)
我们绝大部分班主任往往不注意个体心理和思想品质的区别,错误地将情绪、态度、气质、性格等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概斥之为思想品质问题,不是常常听到有些班主任的口头禅:思想品质真差!
这种笼统的说法,只会使师生之间隔阂越来越大,阻滞感情的交流,加上青春期心理敏感、心理承受力低等弱点,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这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加剧了学生的心理不健全。
误区之三:心理辅导,就是德育。
两者的联系: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健全成长和发展,以达到良好个性的形成。
德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培养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活动。
两者的工作对象相同,都是青年学生,其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心理辅导的根本在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个性,而《中小学德育大纲》则规定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要求。两者的内容亦有共同之处,又有交叉。
两者的区别:一是,理论基础不同,但也有交叉。
心理辅导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德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但并不意味着心理辅导工作者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德育工作者不学习心理学。
恰恰相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论述,而德育的理论也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他们的目标不同,德育重视按照社会利益的要求去规范个人行为,而心理辅导关注、维持和增进个体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机能和心理潜能的提高和发挥。
两者并不对立,因为一个人越是自觉地认识到社会发展对自身的要求,他的潜能和优越之处越是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注重学生整体人格修养的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才能是班主任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