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只会适得其反
近年来,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孩子寄予无限希望,子女的成功是家庭的辉煌,子女的失败是家庭的悲哀。期望孩子成才已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期望即家长希望孩子达到什么目标的一种心理,它表现为家长对孩子成就的盼望,它会通过家长的语言、表情、举动传送给孩子;让孩子在家长的期待下明确目标,增强信心,以自己较为持久的努力和进取达到家长的期望。
这一代未成年人的父母,将满腔希望寄予孩子,自己这一辈子没有实现的愿望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没得到的幸福要在孩子身上补偿。出于这种观念,目前许多家长期望过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进重点,上大学,出国深造,当白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广大家长已清晰地意识到,只有高学历、素质好的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但由于自身教育水平跟不上,便以分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孩子回到家,父母最爱问的话就是“考了多少分,排了第几名?”家长的行动是“日日上学接送寒屠不断,夜夜挑灯陪读苦熬心志,休息日技能班里穿梭奔忙”,不顾实际地以自己的良好愿望和社会对热门专长的需求去塑造孩子。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孩子实际水平太低,有的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使孩子失去自信、失去上进的勇气,产生厌学情绪,甚至破罐破摔。
在印刷厂工作的小伟和小玲初中未毕业就双双顶替母亲当了一名拣字工,由于知识的贫乏使他们尝够了生活的艰难,决心在女儿身上弥补自己的不足,发誓要让女儿将来上大学。从女儿上小学一天起,他们就把考试分数看成“命根子,,只要考高分就奖励10元钱,达不到则要遭受皮肉之苦,上初中时孩子感到学习很吃力,就拧开煤气自杀,由于走廊有人孩子幸免于难。孩子向一位教师倾诉:“我觉得活得好累,总想与这个世界说声再见,父母也不会为我的学习苦恼,我也可以好好休息,不再为今生今世而苦恼了。”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许多家长错误地把学习当做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和唯一能做的事。许多父母的推理是这样的:上不了名小学就上不了名中学,上不了名中学就上不了名大学,上不了名大学毕业就找不到好工作一份。一份最新调研报告显示,相比低学历家长,高学历白领家长有一些不可动摇的保守观念,他们把子女的学习与深造放在一位,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人学习,自己承担了全部家务,甚至连洗手帕都代劳。对子女的教育和共同生活的时间少,一手交祖辈,一手交学校的“双脱手”现象严重.他们中61%希望孩子能成为企业家和社会管理者等精英;38%希望孩子成为专业人士、公司白领等“社会精英”,没有一位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普通劳动者。
其实这个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条件。父母教育孩子,必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因势利导,帮孩子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和爱好,积极引导,使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得到充分发展。只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可能成为一个积极、进取、富有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