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没有兴趣班,我们这样过暑假
“那个年代,没有昂贵的玩具,没有iPad,也没有什么作业和管束,大自然就是游乐场。”
“从来没听说过暑期班,家离得近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写完作业,剩下的就是玩儿。”
某培训班门口,等着接孩子的几个70后、80后爸妈在一起追忆自己童年的暑假,无比怀念。
那些年,不一样的暑假是什么样?让我们来看一看70后、80后、90后所经历过的不一样的暑假。
70后 自由自在的“野孩子”
讲述人:邵林,男,1978年出生 籍贯:南阳 职业:媒体人
“儿时的暑假自由快乐。”这是邵林对暑假最直接的记忆,从小学到中学。
没有那么多的作业和功课要做,也不用参加什么辅导班、兴趣班,暑假生活可以说是自由自在。
令他最难忘的暑假记忆,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到山上用弹弓打鸟,另外一个就是下河捉鱼、游泳。
在西峡长大的邵林至今还记得,在那条承载了童年欢乐的灌河边,一群小伙伴在水里嬉戏捕鱼。
暑假的那些日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把捉到的鱼用树叶包起来,埋在河边的沙地里。
然后在地面上点燃火堆,十分钟之后,扒开沙坑、剥去树叶,香喷喷的烤鱼就可以吃了。
“想去哪里跟父母说一声就行,自己脖子上挂着钥匙,家长不会不放心,也没有觉得不安全。
父母都要上班,假期没时间管我们,既不担心我们输在起跑线上,也不操心我们无所事事。
顶多就是督促一下:快开学了,作业写完了吗?”
80后 有学有玩,偷闲找乐
讲述人:刘双燕,女,1983年出生 籍贯:驻马店 职业:中学教师
80后的暑期已渐渐出现了补习班、特长班,但是暑假还是以玩为主,补习并不是主流。
更多的假期时间,刘双燕是在家属院里和一大帮孩子捉迷藏、过家家。
“在假期开始的头几天,我还会装模作样写一下暑假作业。
但是一周之后这些便飞到了九霄云外,直到假期快要结束的时候。
才会想起那本被遗忘在家里某个角落的暑假作业,赶紧找朋友把答案抄一下。”
刘双燕也曾上过钢琴班、绘画班和书法班,但从没有想过文化课需要辅导。
兴趣班的举办者也大多是学校或文化宫的老师。
“那时,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也没有考级和加分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让孩子学着玩儿,有点跟流行的感觉。”
90后 小学玩乐,初中补课
讲述人:范阳,男,1994年出生 籍贯:鹤壁 职业:学生,大一在读
在范阳看来,小学和初中的暑假是完全不同的。
小学时的暑假以玩为主,大部分时间和爸爸一起去旅游、钓鱼,他还参加了市青少年宫的游泳队。
由于没有什么作业压力,他还会在暑假和同学看电影、打电玩。
“当时具有科技性、教育意义的场所比较少,常常有无处可去的感觉。”
然而到了初中,所谓不一样的暑假已截然不同。各种辅导班兴起,中考压力很大,学习成了假期的主要内容。
“班里不少同学都报了辅导班,以学习成绩中游的同学为主,其中很多是被父母送去被迫上课。”
范阳说,“我爸妈属于比较开明型的,我不愿意去,他们也不逼我。
但是,会监督我写暑假作业,让我制订学习计划。那个阶段的暑假生活,重要构成就是:做作业+做课外题+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