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的三个过度

原创|2015-10-06 08:44

教育环境与孩子的成长环境是紧密相关的。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不到位,普遍不知道怎么去“做父母”,“做好父母”。

现在的社会和原来不一样,家庭这个小社会也大多数已经由多子女演变成了独生子女,以前是政治挂帅制约经济发展、闭关自守的社会已经实现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巨大飞跃,令人很难适应。过去的家庭小群体中,兄弟姐妹们既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同时又不甘落后、相互竞争,竞争着长辈的关注和爱护,而现在的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二一”模式,四个长辈,两个父母,一个孩子。家庭教育也随之出现了三大过度的问题。

一:过度关爱。

父母长辈们对孩子爱是真实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娇惯、溺爱、迁就、容忍、袒护使得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任性、自私,生活上娇气、懒惰、散漫,这就直接导致了有一些孩子从小性格扭曲、人格残缺以及许多心理疾病,从而成为社会的隐患。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世界的相对空虚,心理压力的逐渐加大,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父母到底应该怎样做?家长们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时间一长,孩子就学会了以哭闹达到自己无理的要求。这种习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哭、闹、不完成作业、不上学,甚至是离家出走、自杀。很多家长把这种习惯归结于孩子不理性,其实恰恰是家长自己的不理性导致的。如果孩子取得了好成绩,父母要做的应该是让孩子看到你的喜悦和高兴,用心情和情感与孩子联系,而不是物质。

中国家长就是这样把亲子关系庸俗化了,非理性化了。

第二:过度保护。

长辈们在对待孩子的方面,不但从孩子的小时候开始就在物质和金钱上百依百顺,还总是怕孩子受到伤害,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心态恰恰是对孩子的最大伤害。我听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里的父亲是一所小学的校长,母亲是小学老师,家里只有一个女儿,自然是被视为掌上明珠。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一天放学回家就说被班里的小朋友欺负了,爸妈那个心疼哟,不让孩子去幼儿园了不说,妈妈索性辞了工作,一心一意地在家里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从那以后,女儿从来没有出过门,一直到了孩子27岁,才被社会组织发现了,将父母告上了法庭把她救了出来。二十七岁的大姑娘,心理却已经完全变态,不敢见任何陌生人,在陌生的环境里大叫,只能见父母,已经无法独立生活了。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带给孩子的伤害却是一辈子的。

第三:过度期望。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认为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在升学压力下,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业当成了日常生活的核心甚至是唯一目标。为了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不少家长在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总是不遗余力,但在孩子道德修养的熏陶方面却想得不多,做得不够。还有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又恨铁不成钢,棍棒教育、精神虐待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令人痛心的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2001年,浙江一名高中生将母亲杀害,竟然是因为母亲对其学习成绩要求过高。童年,贵州两名15岁的孪生姐妹中考不理想怕父母责备,精心策划毒死父母。2004年湖北一高中生不堪父母棍棒竟跑进派出所要求坐牢。

家长在家里对孩子的过度关爱和过度保护,已经让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在进入学校以后,孩子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理反差,大量的学习、压力、考试、作业,老师和同学,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时,还有应试教育,已经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

让孩子学会自我增加压力,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三大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长要做好一个教育者的角色,而不是用过度的溺爱和保护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