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疑喝药自杀,为何会如此轻视生命?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贵州省毕节市劳动村有关部门获悉,6月9日23时许,毕节市七星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毕节市劳动村是个10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年轻人几乎均已出走外地务工,只剩下一群孩子和老人留守家乡。据记者了解,发生这起自杀事件的4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才5岁,最大的13岁,父母均在外打工。
看到这则报道,不得不让人感到悲痛及惋惜,不禁让我们家长、老师深感愧疚,感觉责任重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留守儿童”会有自杀这种不良的行为呢?
一、亲情缺失。父母打工,无暇兼顾更无力关爱孩子。
有些父母靠在外卖苦力,无一技之长,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生活比较窘迫,根本无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基本的关爱和家庭温暖都得不到,孩子长时间生活在自卑的阴影响中,久而久之,很可能形成孤僻和悲观厌世的畸形心理。
二、委托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缺乏心灵沟通。
大部分委托监护人关注的只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里话无处可说,不健康的想法难以及时发现和矫正。
三、“留守儿童”健康的课余生活得不到保障。
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无温暖可言,从学校回到家里,常常是独守孤灯;学校在星期天、节假日出于安全考虑,无法安排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些使得孩子得不到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
四、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理解和配合。
部分对子女比较关心的家长能按学校要求,隔一段时间与老师通一次电话,了解一下子女在学校的情况,而多数家长则是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不向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还有一些家长甚至和学校唱反调,教师主动联系家长,反被认为是有意找茬或刁难。因此错失教育良机,不能将“留守孩子”的问题防范在萌芽期。
“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生活、学习条件较差,身体、心理状况不良,违法犯罪现象频频出现,留守悲剧触目惊心。为防止悲剧再次出现这就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救助制度完善,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更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