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被魔化的三个少年弑师事件

原创|2015-10-30 08:56

导语:邵东3名留守少年涉嫌入室抢劫杀害女老师一案持续引发社会关注。近一周时间以来,各大六户网站依然将此事件放在头条,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加上连篇累牍报道将此事件掀起多轮高潮。

少年弑师事件引发的舆论热潮

在央视的新闻报道中,通过采访邵东县的办案刑警、刑警队教导员、教育局长和同校老师,把三少年如何起意杀人、如何熟练分工、如何隐藏尸体、如何杀后劫钱的诸多细节,统统呈现于公众。再加上央视本身所用的标题《留守儿童,为何不留老师的命》如此戾气十足的标题,传播的噱头十足。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是冲着这样的标题去的,想看看三个十来岁的孩子是如何手段残忍杀人抢劫的。做为一个教育相关行业的工作者,我深感震惊。新闻传播的伦理底线在哪?像这种对案件细节和犯罪嫌疑人心理分析的细节报道,难道不需要有所考量吗?

传播伦理的底线之一,就是不能在报道中传播血腥暴力,不能传授或暗示犯罪方法,不能因为传播的内容而使其他人产生犯意。

原本只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个性,在新闻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将三个少年彻底魔化。

无底线的信息传播会成为利刃

纵观现在的新闻媒体,为了夺眼球,什么样的标题都敢取,什么样的事件都敢报道,甚至挖根究底以专题的形式实时跟进。比如上次的黄晓明大婚便是如此。部分媒体只关注阅读量,已毫无节操底线可言。

成人接收到这类的信息,可以自制从而分辨,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们呢?他们是否可以从中吸收到正确且有用的东西?相信很难,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他们身上的弱点。而他们在看到三个少年杀死老师劫财事件细节的时候,又有谁在身边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后果会有多么严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老生常谈

虽然这起案件只是个案,但反应出来的却依然是留守儿童背后的老问题。尽管社会舆论一直在关注留守儿童,但这些舆论对于留守儿童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也只有种种建议,没有更多更有效的新办法了。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普遍生活缺乏照顾、内心缺少关爱、行为缺乏指导,从而导致这个群体大部分孩子都早早辍学进入社会,因此衍生出更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这些孩子的父母因为经济能力或者时间关系等客观原因没办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成长。

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要从根源上减少留守儿童,还在于社会转型的逐渐定型,以及城镇化的推进。而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乃至国家迫在眉睫的事情。除了继续推进对留守儿童的进一步关注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更多的志愿者,对这一群体实现对口帮扶、心理辅导及法律援助。

但是话又说回来,不管全社会如何帮助留守儿童,也无法取代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们造成的心理影响。如何引导农民工加强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关爱,比社会上的帮助更重要。

结语:比起舆论上的关注,新闻媒体紧守自己的底线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