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事件频发 山东持斧弑母少年不会是较后一个
孝顺父母一直是我国传统道德中重要内容,弑母行为被认为是伦理道德的丧失,可是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青少年忤逆父母甚至弑母的新闻,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教育的溃败?
频发的弑母案件
弑母这种常人眼里大逆不道的新闻一次次打破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认知,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2016年3月4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大四学生吴谢宇谋杀母亲后失联;(具体可参考《北大弑母背后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2016年9月8日,东北少女从山东戒网瘾学校毕业后将目前捆绑在家中殴打一周后,母亲被折磨致死;
2016年11月22日新闻报道,山东17岁少年在9月份将母亲用斧头击打母亲头部,并将母亲尸体掩埋后逃逸;
今天,打开新闻,新浪新闻又报道了一则湖北荆州高二学生用刀捅伤母亲,母亲不治身亡的新闻。
虽然新闻在本质上就是将人们不知道的事放到人们眼前,弑母新闻的曝光本就因为少小几率的事件而成为新闻,但是也该让诸位家长惊醒,孩子也会从天使变成索命罗刹。
天使到罗刹的距离有多远
一个成功的人你可以用金钱、地位来衡量,而一个父母是不是成功,唯一的答卷就是孩子在成长中的表现。
仔细翻读这些弑母行为报道中关于孩子成长环境的细节报道,很轻易就能发现孩子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不满,而弑母则是他们做出反抗的最后的挣扎,他们拒绝被控制,以命相争。
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孝顺父母、乖巧懂事、最好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可是当你问家长,他家孩子他觉得怎么样时,他总能说出孩子一大堆的缺点,甚至是一无是处,毕竟我就曾经见过一位家长抱怨,他见到孩子就烦。
曾经在孩子出世的时候,我们用天使称呼我们的小宝贝,正如我在《不知感恩、亲情冷漠的孩子正面临敬畏心的丧失》谈到的, 孩子的一出生并没有善恶之分,是后期环境的影响让那些自我不够强大的孩子一点点黑化,变成罗刹,其中家庭教育占据了80%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