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台湾父亲杀子案:父母的权力有界限(2)
父母权力有界限
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北齐时期的“重罪十条”第五条是恶逆,第八条就是不孝;我们说的十恶不赦,“恶逆”、“不孝”、“不睦”为其中的三不赦;《孝经》、《二十四孝图》直到今天都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流传。
虽然在中国思想开放的过程中对于孝的理解也有了全新的解读,但是依然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父母对于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定位依然不确定。
用我和我表妹举个例子:十年前我还在读初中,迷上看网球王子的动画片,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脑,于是到了周末就去表妹家住,晚上11点多等舅舅舅妈都睡着了再偷偷跑去网吧看。有一次被打夜牌回来的舅舅撞到,表妹挨了一顿骂,可是我没有。
舅舅为什么不骂我?除了因为我是客,更因为我不是他的孩子,他可以骂表妹,因为表妹是他的孩子。
对,是他的,正如我舅舅一样,在中国有成千上万个父母将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正因为将孩子视为私人所有,没有将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才会有带着孩子一起自杀的事件发生,才会有强行介入孩子的未来规划,才会有对孩子成长的过分干预,才会有打骂教育。关于打骂教育的深度解析可参考《别给你的打骂教育冠上爱的名义》
把握权力界限
对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的婴儿来说,他什么都不懂,没有分辨能力,只会哭,父母可以决定给他吃什么、穿什么,在这个阶段,父母就是天,就算是杀死他,他都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当孩子长成儿童,会表达,对父母安排的任何东西他都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由于幼时对父母权威的惯性畏惧,他们依然很温顺。
当孩子进入青少年阶段,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经逐渐形成自己思维,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对于父母的安排开始反抗,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父母的掌控的斗争过程中上演了一场场青春期的兵荒马乱。
可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是在不断削弱的,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将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品,意图掌控孩子的人生,最终将会在孩子的身上开出恶之花。相关阅读:你不放手孩子 还要孩子高飞
合格的父母会把握好自身的权力界限,在合适的时候介入,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而这才是叫停教育的真谛:用教育帮助孩子走出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