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高考》背后大写的高考:教育扶贫该从心态扶起

原创|2015-12-07 09:57

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又一部广受欢迎的写实纪录片《高考》于8月份登陆CCTV-9,6集的剧情,将整个中国面对高考的态度与状态,用纯画面与同期声的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观众好评。可以说《高考》将一个隐隐写在中国家庭身上的大写高考实体化了。

proxy_副本.jpg

而在11月份11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的政策也被提出。

面对人心所向的高考,教育扶贫何去何从?

妖魔化的高考

在中国人的眼里,高考是件很神圣的东西:对顶层人来说,高考是个镀金的渠道(当然能有钱到出国镀金的先无视);对底层的人而言,高考是道龙门,越过去,似乎就意味着出人头地,能摆脱现在贫穷的生活,全家一朝奔小康,所以才有那么多家庭倾尽全力要供出一个大学生。

高考,渐渐被妖魔化。有人骂他不公平,有人说这是中国唯一的公平,公平否?不公平否?没人能说的清,有人通过它得到自己想要的,有人努力过后仍是一场空。

高考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基础教育以外的教育费用都不便宜。在贫困地区,有些家庭宁愿借钱,全家人扎着裤带过日子,也要将孩子供上高中,送进大学,出人头地。然而就和我曾经说过的一样,不是所有人都是李嘉诚,也是不是所有人都是习大大,更多的大学生都变成普通人,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挣着一份工资。有人还要偿还当初就读大学时欠下的债务。

多少人感叹,大学出来工资比农民工还低,比狗还要多?当初拼着老命要将孩子送进大学校门的家长有没有想到过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难道高考是人成才的唯一出路?

扶好心态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美国,学生很早就开始决定是要继续读书深造,还是就读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而在中国,如果不是高考成绩实在是惨不忍睹,让人无法直视,家长都不会赞同孩子选择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并没有像他的作用一样被人们注意到。昂贵的教育费用不但不会阻碍人们希望通过高考鱼跃龙门的盼头,反而成了人们心里的对孩子的一种投资,未来都是会得到成倍的收益的。

扶贫先扶心,笔者并不是相劝大家伙都去读职业学校,而是每个人都有适合他的路,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正确看待高考,这只是一个机会,有能力有条件,就去争取,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条件并不允许,何苦全家大小陪着赌明天?

延伸阅读:

湖南邵阳高三学生办公室内杀害班主任 校园暴力犯罪屡次发生谁之过?

“照着头打,使劲打,打出血来才行” 如此家教孩子出路何在?

高考志愿三大原则填报理想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