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浪孩子救助站:给饭吃还教手艺 帮助流浪儿性格变开朗

网络整理|2017-06-28 08:29

市救助站尝试送成年流浪儿到职校学厨艺

不仅学到生存本领性格也变得开朗

流浪孩子学习技能.jpg

“像圣友平这样找不到家,年龄又越来越大的孩子还有3个。

这些孩子本质都很好,市救助站也正在考虑让他们像圣友平一样学习一些将来可以谋生的技能。”

在救助站生活了7年的圣友平去年在职校学了厨艺,他的梦想是和“弟弟”开一家饭店。

“我的梦想是将来能开一家饭馆,和弟弟一起安安稳稳生活。”在救助站里生活了7年的圣友平笑着说。

其实圣友平的“弟弟”是在救助站里认的,圣友平没有亲人,他甚至连自己的年龄也不知道。

2010年救助站给他做了骨龄测试,结果显示他可能已经成年。

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圣友平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但伴随着成年,他也面临着一旦离开救助站便无处可去的窘境。

为了让圣友平将来能够自力更生。

去年3月,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尝试送圣友平前往一所职业学校学习一门技术,让他有一技傍身。

“家人、朋友和梦想这些都有了,我看得到生活的希望。”圣友平说。

离开救助站怎么立足

圣友平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住了下来,再也不会为三餐温饱发愁。

尽管平和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但成长中的新问题却始终没法回避:

圣友平总有脱离救助站的一天,而当那一天到来时,他该怎么办?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问圣友平,希望能获得一些线索,帮他找到家人。

但7年了,还是一点线索都没有。”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周政说。

看着圣友平在救助站里一天比一天大,他们也非常着急。

“他是一个好孩子,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很喜欢他。

但救助站毕竟不能给他一个和别人一样的成长环境,他没有一技之长,也缺乏和外界交往的能力。

一旦有一天离开救助站,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2010年,救助站工作人员带着记不清年龄的圣友平前往专业机构做了骨龄测试。

结果显示他在2010年时就很可能已经成年,这一测试结果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越发焦急。

“当时,我们也是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救助站住了多年还找不到家人的孩子,成年以后该怎么办?”

周政回忆,圣友平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决定做一次尝试:让这样的孩子学习一门技术,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与同学交往性格变开朗

经过商讨,救助站工作人员认为,让圣友平去学习做菜、做点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行业不需要高学历,更重要的是找工作容易、收入也不错。

不过,这一尝试首先必须得到圣友平本人的同意。

令工作人员们颇感欣慰的是,圣友平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喜欢做菜,但一听到这个消息,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

2012年3月,圣友平正式进入大众工业学校学习做点心。

课程任务并不繁忙,每周只要上3天课,但圣友平的心态乃至性格却因此有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同学、老师、课堂,这些圣友平过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现在他全都拥有了。

“因为圣友平是救助站里的流浪孩子,身份特殊,他每天上下课都必须由我们的工作人员接送。”

周政回忆,有一次圣友平班上一个同学过生日,邀请全班同学到家里做客。

但圣友平却是唯一一个不能随意答应参加活动的学生。

“我们不希望他感到与其他同学疏远,所以立刻就同意了。因这件事他也高兴了很久。”

半年时间的课程,除了让圣友平学习一门技术之外,更让他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觉得自己变得开朗多了,以前我都不怎么习惯和别人说话的。”圣友平笑着说,他对于自己的转变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