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训教育之实践

原创|2015-04-02 15:19

论特训教育,探圣域真见,精于考索,务当实践。特训教育机构承载着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已经成为一个家庭在无力管束孩子情况下最后的支撑,秉着对天下父母负责的态度,智择优经过对多所特训学校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就如何确保教育转化效果,制定机构发展的二步战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希望能为我们的特训教育机构明确方向,厘清发展的思路问题,从而更好的服务广大学生。

三个源头确保教育转化效果

教育转化效果是特训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困惑少年的最大福音,是家庭社会的殷切期望,更是政府媒体的聚焦关注。因此,论述教育转化效果这个问题,牵扯到特训教育行业、机构最最核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源头来确保这个核心问题。

一个源头是问题标准这个源头。是一个具有理性的认知问题,即不同问题困惑青少年的评判标准的问题。问题标准具有区域性,比如发达城市和偏远山区对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标准是明显不同的;问题标准具有区别行,比如高中生交朋友谈恋爱,有些家长是支持的,有些家长是不支持也不反对的,而有些家长则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到了不得不加以干涉必要时期采取圈禁等形式,以阻止其继续恶化;问题标准具有区分性,比如青少年叛逆、厌学等此类问题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个体发展差异、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教育影响、学校教育标准单一的问题,问题标准要根据立场来决定,是代表孩子的立场,还是家长、老师的立场,还是站在社会的立场,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问题标准的区域性、区别性、区分性等特点的存在,就为我们的教育转化提供了现实的标准上的参考,可以在观察孩子一段时期之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主要是针对孩子本人以及父母进行引导,完全可以将问题标准进行有效置换,从而在对于问题标准的认识上有所改观,从认识上达到特训教育的转化效果。

第二个源头是教育办学理念这个源头。是一个具有感性的认识问题,即特训教育机构教育办学理念的择取问题。办学理念是指办学者对学校办学思路与方略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理想的目标追求和对办学行为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识,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指引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要办有活力的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开放,不断增强教育活力,把学校办出特色。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系统能有效地激励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老师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法;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使学校达到“管得活、教得活、学得活”的目标。要育有灵魂的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为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激发学生自豪感、自尊感、正义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反对“读死书,死读书”,造就有浩然正气、有远大志气、有蓬勃朝气、有十足灵气、有横溢才气的一代新人。

第三个源头是施教者这个源头。是一个需要兼具感性和理性的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施教者需要具有办学理念指导下教育教学理念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识,又要具备针对受教者实施因材施教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识的系列行为。

使命与追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忠诚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自然能激发对教师这一份工作的热爱与使命感,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浅够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

爱与责任。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这是一种责任。对于“困惑少年”,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关爱与呵护,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的亮点,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引导,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言传与身教。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

良师与益友。良师王天下,益友霸诸侯。教师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明德与修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修身在于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格其物。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之德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修身非是己任,更要修众身,严学徒。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隋”。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诚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并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对学生要真诚,以自己的真实、完整的人格去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

察言与观色。观其言、察其行、洞察其中,知其底、方识其人。转化“问题生”要多观察,善于察言观色,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少告状、少发火、少体罚、不放弃。孔子说“有教无类”,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完全可以教好的。

总而言之,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又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动力。

监督与约束。全国现在整个特训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管,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没有一个真正能深入了解特训行业对之加以约束的管辖机构,总是要等到出事了才有人站出来说话。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群特训行业中走出来的有识之士成立了智择优。智择优做为第三方机构,通过实地考察,从学校资质、教育模式等方面全方面调查研究,对学校实名认证,同时通过家长对孩子问题描述,智择优心理专家针对分析,然后给出具体教育解决方案与择校方案,为家长帮助孩子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