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年遭遇围殴致死,校园暴力为何屡禁不止?

原创|2015-08-24 14:21

遭同学围殴去世的是重庆一名普通的初二男生郑晓伟,目前他的遗体还仍停放在殡仪馆内,家人仍在向学校和肇事学生家长讨要说法。日前,郑晓伟被同班同学小可(化名)等十几名学生殴打十几分钟,被紧急送往医院途中四肢发硬,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结果为心肌炎造成的呼吸系统衰竭。

事后,肇事学生(小可)承认,殴打同学的原因是郑晓伟应小可家长的要求去黑网吧找回自己。两人曾是很好的朋友,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放学。孩子渐渐长大后,郑晓伟一心学习,小可却慢慢接触到了不良的习惯,染上了网瘾,还学会了抽烟。老师在班上告诉同学们不要被小可带坏了,郑晓伟也慢慢疏远了儿时的好伙伴。

两人在表面上依然是好朋友,双方家长也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这么一个朋友的存在。所以,当小可再次夜不归宿的泡在黑网吧里时,他的父母才一个想到了郑晓伟。

重庆15岁郑晓伟遭围殴致死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让人触目惊心。事件的起因大多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就是因为这些小事,却仍有人始终置法律而不顾,将暴力在是非颠倒的意识环境里集体作恶。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如此狰狞冷酷?谁又该为这些暴力事件反思?

孩子犯罪成本太低,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是需要保护的对象,可这恰恰成为很多未成年人胆大包天去对其他孩子动辄暴力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没满岁,即使杀人都不用偿命,把殴打和伤害视为刺激,这便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也始终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

立法缺失,校园暴力问题并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仅仅还停留在道德层次。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能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责任,甚至有的家长怕自己小孩被欺负,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欺负你你就欺负回去”。担心孩子在外受欺负本来无可厚非,可家长的自私教育显然是无一利而百害的。

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如果家庭当中充满着暴力、冷漠,孩子就容易具有攻击性,更有一部分家长忙于工作生计没有大多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这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各种青春叛逆题材电影,网络游戏中兄弟姐妹们结成同盟,血腥暴力的游戏场景和画面。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有心理学家指出,校园暴力是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对武力畸形崇拜的表现,同时也折射出家长和学校对道德教育的忽视。

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讲到自己在欧洲看到的一个街头细节:过十字路口,偶尔有人会抢红灯;但如果一群人里有小孩,人们再焦急也会等到绿灯亮起才过马路。小编认为,这是因为所有人都秉持共同的社会默契: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给孩子一个树立起好的榜样,就是给他们一个最好的未来。

暴力事件一次次在校园发生,屡见不鲜。这就意味着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给孩子太多的阴影,当孩子的眼里有伤疤,看世界才会残缺,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归根到底必须先从反思和检讨成人社会的缺失开始。希望这样的坏榜样能够引起家长和学校足够的重视,来检讨自己的失职,来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