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女白领为何嫁不出去?“恐男症”社交恐惧只因三个字!
10月9日,长春市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与长春市心理医院组织了一次宣传义诊活动,接待了一位“奇怪”的病人。28岁的长春市民张小姐患有“恐男症”,现在都无法婚嫁。而导致她心理伤害的原因,是幼时的一次语言暴力。
“我不敢看男人”
张小姐,吉林市长春人,大学本科毕业,工作稳定,面容姣好,可这样的条件,却至今未嫁,急坏了家人和好友。她屡屡逃开相亲、约会以及追求者的示爱。在好友的一再逼问下,她才倒出心里话,“我不敢看男人。”只要有男生靠近,她就害怕。学生生涯就这样过来了,上班了,婚嫁压力越来越大,不仅自己觉得该嫁了,还有妈妈的唠叨、朋友及同事的热心、优秀男子的穷追不舍……她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发展到最后,她对所有男人都不敢直视。
“恐男症”源自少时记忆
张小姐说,她的心理压力竟来自于幼年一个记不起名字的男同桌。有一次,她和同桌玩闹,嬉笑……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她也没注意到,看到老师瞪着她,她吓了一跳。
“不要脸!”老师不满地说了句。
这三个字如同一根刺,刺入年幼的青春期女生的内心,而且一直埋藏到了成年。只要一和男性接触,她就下意识地恐惧。
“这是恐男症,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的一种。”长春市心理医院心理专家表示,这种症状比较特殊,在平时和人交往、工作都没问题,但只要一想到与男性谈恋爱、交朋友就恐惧,且越紧张症状越明显。
大人一句“很笨”,比任何惩罚都让孩子恐慌
在成长过程中,最让孩子害怕的不是拳脚,而是“语言暴力”,大人的一句“笨死了”,比任何惩罚都更让孩子恐慌。
曾经有一家教育机构针对“青春期语言暴力”问题展开网络调查,高达九成的受访者幼时遭遇过语言暴力,其中47.4%的人表示“因为淘气、不听话、成绩不好等,难免会受到语言暴力”;28.87%的人表示“家人经常对我抱怨,甚至说难听的话”;还有15.46%的网友表示“小时候被爸妈骂是常事”。仅有8.25%的人表示从没有遭受过亲人过激的语言行为。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小时候孩子最烦父母说“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这也比你强,那也比你强”。不少父母表示自己曾对孩子使用过语言暴力。“有空在这玩怎么不多学习?你看XX家的孩子……”,“你再这么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是智商有问题吗?”,“真没出息!”甚至在最后还要总结一句:“看你这个样子,没出息的东西!”
不打孩子,是不是就等于没有伤害孩子?
谁把孩子从“弱者”变成了“失败者”?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事实上,大量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恰恰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家长在潜意识里把孩子看成了弱者,从语言和行动上都不断挫败孩子,当孩子更多表现出弱点时,又对这个“弱者”持续否定,更加强化了孩子的“失败者”形象。当孩子开始丧失自信自我放弃时,心急焦虑的家长就开始一边埋怨一边“代劳”。因为瞧不起孩子,才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忽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味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此的教育模式之下,孩子只能被培养成为一个自卑、无能、无目标、无眼界的失败者。
许多语言暴力的产生,往往是家长和老师“随口”不经意传递出来的,但老师家长随口一句嘲弄和讽刺,带给孩子的杀伤力却是巨大的。张小姐就是典型的语言暴力的受害者,青少年时期老师对其造成的伤害没有及时被发现和挽救,导致了心理阴影一直延续到了多年以后的现在,出现了一系列自己都无法控制的问题。
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当前的教育面临着“无序”的状态,家长们太过于高估了自己,却过于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家长没有意识到青春期孩子的内心和情感世界,从而加剧了两代人的矛盾和代沟,造成了孩子的反感和叛逆行为。
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这种控制应该建立在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真挚的爱的基础上,好好反思自己过去对孩子可能造成的伤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明了后果。用家长一颗爱孩子的心去告诉孩子:“你很不错”,“你很棒”,“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而只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编者按:
看完了张小姐的案例,家长们想到了什么?是否能够联系到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正有着上文提到的问题?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家长又是否知道如何跟孩子良好沟通呢?
如果您还有任何疑惑,或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任何难题,您可以随时联系我们:1、关注智择优教育微信公众号(zhizeu)或直接搜索(智择优教育)在线提交家长求助表单。2、直接在页面底部或者左侧提交家长求助表单。我们专业的家庭教育导师会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免费为父母提供青春期孩子行为、心理问题的教育咨询,并指导落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