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奇葩”家庭作业烦透家长,学校教育盲目跟风谁来监管?

原创|2015-10-31 11:34

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小编的微博和朋友圈早在几天前就已经被这个节日刷屏了,但是说实话,小编连万圣节是几号来着都不知道。万圣节这个起源于欧洲,俗称“鬼节”,盛行于美洲的西洋文化,如今已经漂洋过海,敲开了亚洲大门,自古以保守自居的东方人面对这些洋玩意,又似乎出人意料的包容。这不,从老人到小孩,今早都在谈论这个西洋节日。当然,学校也不例外。

学校“奇葩”作业让家长伤透脑筋!

上至大学,下到幼儿园,校园里的万圣气氛与外界相比显得更浓厚。孩子们身穿僵尸服,手提南瓜灯,大街上嬉笑打闹,家长们是不是觉得萌萌哒?别急,这儿出事了!

北京一名家长为了给上幼儿园的女儿完成万圣节作业——制作南瓜灯,一不小心竟刺破指动脉,立即被送往医院。无独有偶,南京一学校在万圣节前夕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孩子与家长共同制作万圣节南瓜灯。这可苦了家长们,满菜市场的找金瓜,趁着节日金瓜稀少提价的小贩们自然也乐开了花。有家长在微博上大吐苦水,竟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众多网友关注此事且提出了质疑声:“这么高难度的作业到底是留给孩子的还是留给父母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学校似乎暗中较劲,较的什么?就是稀奇古怪的高难度作业。类似“雾霾天要求学生数星星”、“幼儿园要学生造电视”等作业,到了学校老师的嘴里就变成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发散思维”——莫非将来孩子们的家庭作业都要用脑筋急转弯来求解?嘴里喊着减负,学校和老师们也一直在为这件事情劳心费神,西方式的教育理念也趁机在这里狠狠的搅了一把浑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形的题目化为无形的“为难”,最终“减”到了家长的头上,想着法儿的折腾父母。为了孩子高兴,家长们也只能欲哭无泪。要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做PPT,还要拍微视频,做电子模型还要能出声;比如幼儿园要做十字绣、要做端午香包、要做各种剪报……这也就难怪家长要感慨:如今连家庭作业都要“拼爹妈”了。

说起来,有些创新的作业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再不济了,还剩个“培养亲子关系”的安慰奖垫底。但就万圣节作业这事来说,我有点失望。手工程序复杂的南瓜灯,让家长买材料动手做,孩子贴个牌签个名完事,这样的作业,只怕还不如让孩子自己捏个橡皮泥来得好玩儿。

学校教育

“奇葩”作业谁来管管?

作为教育工作者,思想更应理智不盲目跟风。西方的文化底蕴和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孩子?“不给糖就捣乱”的节日理念是否值得提倡推广?现在的孩子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尚处于懵懂的当口,学校有何心情搀和外国节日的热闹?

奇葩作业成为“潮流”,表现出两个让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已经失去了合理和边界。什么样的作业是正常的,什么样的不靠谱,“最终解释权”全在学校和老师手里,家长不敢有异议,普遍“敢怒不敢言”,气极了,无奈了,也顶多在朋友圈和微博里发发牢骚。

第二,面对微博上如此多的父母吐槽,教育监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充耳不闻,继续“我行我素”,小编想代家长们问一句,这算不算失职渎职?孩子的家庭作业老师检查,老师交出的教育答卷谁来管管?减负的话题说了这么多年,量上要适当监督,质上可不能放任其“自由发挥”啊!作业过多是个问题,超过孩子和家长承受能力范围的作业也要规范。

编者按:

智择优特约心理教育孟老师建议:“对于国外的节日,我们需要有选择性的吸收,适合中国孩子特点的就留下,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坚决丢弃。”其实,文化的继承自古以来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万圣节是西方的节日,教育是面向全世界的,学校也不能完全屏蔽。“万圣节的形式比较贴近孩子们的特点,热闹,搞怪,梦想照进现实,名正言顺的要糖吃。有不少学校将这些热闹保留了下来,延伸成英语、音乐、美术、表演等各种形式让孩子体验,同时让孩子了解并理性对待虚构的人物,引导孩子科学地看世界,这就很好。”如果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和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还存在疑惑,您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关注智择优教育微信公众号(zhizeu),或是在电脑端网站首页在线提交家长求助表单。智择优专业的家庭教育导师将会在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免费为父母提供孩子成长过程中行为、心理问题的教育咨询,让教育变得轻松。



智择优推荐您继续阅读:

学校教育可以代替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失当——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