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宠过度是否有利于高三考生?
高考期间的新鲜事层出不穷。上海有关方面曾规定,凡载有考生的车辆违章后轻罚或不罚,一般不滞留。1999年高考一天,就有两辆警车鸣着警笛,将两位没赶上车的考生送进考场;天津某考点外,专门派人驱走树上鸣噪不止的“知了”,因部分“知了”没有赶尽撵绝。考生家长还以此为由向教育主管部门报诉。北京的旅馆辟有高考套间,饭店推出高考套餐,考点外停着高压氧仓的汽车,专门让考生吸氧。尽管高考专车有宰人之嫌,可生意却十分红火。至于一些考生都由父母奉陪,形似“哼哈二将”,有的还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叔小姨,状如“八大金刚”。
如此娇宠过度,造就出来的“特殊公民”日后能顺利成长吗?温室里的小花草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吗?从家庭到学校,乃至社会上都在为高考创设各种舒适的环境,提供多种服务,对考生呵护倍至。若是完全处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考上大学,又在安乐的小天地里读完大学的年轻人,一旦走出校门,投身社会,能很快适应自己所在的岗位,融入群体吗?人们不是也经常看到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怕到基层、怕到边区去的例子吗?找一找根子,这些年轻人如此脆弱娇嫩,经不起生活的磨练,遇到艰难困苦就低头,也不是没有缘由的。早在中学读书期间,在准大学生参加高考期间,就早已显露苗头。之所以在人们的视野呈现出一幕又一幕的难忘的场景,一方面由于部分考生过惯了长期要人照应的日子,缺少应有的锻炼,另一方面也与家庭、学校、社会娇宠过度直接相关。过分拉大高考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距,对考生娇宠有加,可能有些人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是做的好事;但从长远的目光去观察,只能算是帮倒忙。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竟争意识的世纪,人们要有高质量的观点,必须适应快节奏的要求,才能紧紧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那为什么不能从现在起便由脚下迈开一步呢?既然按心理学原理要求每一位应试者以平常心投人重大考试,才能保持最佳状态,那还有什么必要来娇宠过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