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高三学生心理疲劳?

原创|2016-01-04 14:27

既然心理疲劳是由于考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引起的,那么,如何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态度,唤起他们努力进取的热情,就是预防心理疲劳的基本思路了。

2016年高考

1.考生的学习动机与疲劳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考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和教育对考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考生头脑中的反应。它常常以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考生的学习起着或强或弱的推动作用。动机越强,学习起来就越积极。强烈的学习动机,可以抵御心理疲劳。

具体说来,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动机,在抵御疲劳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动机越是远大,越是高尚,就越能抵御疲劳,推动人们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追求。所谓“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标而产生的。”‘反之,如果目标浅近、低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对于满足个体的需要也没有多大价值,那就难以唤起人们的热情,稍做努力,便感到疲劳;一遇困难,或半途而废,落荒而逃;或投机取巧,不择手段,因而难以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地去努力。所以,考生必须注意培养高尚的学习动机,为了将来更好地工作,造福于人民和社会,成为人们所尊重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学习。

2.考生的学习兴趣与疲劳

所谓兴趣,是指有选择的、积极愉快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对某一学科、某类书藉、某项活动特别喜欢,学习起来不知疲倦,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一种迷恋状态,甚至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

兴趣不但对知识的猎取、活动的成功、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抗御疲劳的功能。当人们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个问题就会象磁石一样吸引着他,随时随地、自觉不自觉地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甚至会使他忘记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以百倍的勤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研究它,以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热爱与热诚产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潜在兴趣。

直接兴趣是学生在直接接近或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科现象就是直接兴趣。看戏、看电影、看小说中的心理力量也多属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某种事物、某种活动本身并不感到需要,在接近或探究的过程中也没有快感,甚至会遭到挫折,遇到烦恼,忍受肉体或精神的痛苦,但由于认识到活动的意义,相信自己通过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而目的达到后会给自己带来超越痛苦的极大满足和欢乐,他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这种反应实践任务的要求,依靠意志努力做保证的兴趣,就是直接兴趣的典型持点。如有些文科考生不喜欢数学,但由于认识到数学对其升学、就业的意义,虽然没有兴趣,仍然要做出不懈的努力,就属于直接兴趣。一般说来,间接兴趣最不稳定,也最难持久,它必须向直接兴趣转化,否则就会失去兴趣。这种由间接转化为直接的兴趣,称之为潜在兴趣。

潜在兴趣就是我们所说的“嗜好”。它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下,通过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一种积极、稳定、持久的心理需要,常常带有强烈的、但好象又是不自觉的目的指向性,兼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优点,对于保证人的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考生对于学习的潜在兴趣来源于其心理需要的满足,这是因为,一般人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后,总希望得到相应的报偿,使自已的心理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得到了,就可以进一步地去追求;反之,其积极性就会逐步消退。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兴趣水平提高,失败的经验可以导致人的兴趣水平降低。让考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是使他们建立潜在兴趣的关键。

对教育来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得到心理满足的途径有两个:

①使学生在学识上得到满足。有这样一个实验:让儿童学习识字,教一课时,有几个儿童取得了成功,第二天,他们就高高兴兴地再来读这课书。有几个失败了,第二天他们就失去了原来的热情,又经过几次失败,他们开始厌恶这个活动,不愿再继续下去,或者不愿来了,或者想做其它的活动。后来,有些儿童经过主试的劝诱和鼓励,也在识字上获得成功,他们才逐渐表现出对识字的兴趣。由此可见,学习的成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愿意继续学习的动力。如果通过克服较大的困难而获得成功,学生以后的学习兴趣会更浓。考生之所以偏爱自己成绩好的学科,甚至将它作为自己升学和就业定向的依据,其原因就在于此。

②使考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笔者曾多次在高中班学生中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对学生进行测验(或作业)评分后,以随机的方式将试卷分成三组,对一组只记实际分数,不写任何评语;第二组除评分外,还根据分数的高低分别加上“优”、“良”、“让我们来提高这个分数”;第三组则根据分数和卷面特点分别写上恰当的个人评语,有表扬,也有批评。结果发现,在第二次测验时,第二、第三组的成绩比一组提高得快,而第二组比第三组提高要快。可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以情感式的积极评价,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有利于兴趣的形成。一些中学生之所以喜爱某位老师,从而喜爱那老师所教的学科其原因就在于此。这些告诉我们,考生从老师那里得到了温暖和爱的满足,会促使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如果教师对考生讽刺、挖苦、甚至责骂、打击,只能引起他们的反感,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所谓“无劣评定”思想,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提出来的。

延伸阅读:

影响考生考试效果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如何预防高三学生生理疲劳?

影响考生考场思维效果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