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考生考试效果的非智力生理因素

原创|2016-01-04 14:26

在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将智慧活动赖以存在并影响其活动效果的机体因素,称之为非智力生理因素。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及其发挥作用的情况如何,对他的心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对于紧张的复习考试活动更是如此。

影响考试效果的非智力生理因素,一是考生的身体素质,二是在考试过程中所产生的疲劳。二者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并最终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

2016年高考

1.考生的身体素质

考试是一场体力和智力的拚搏,是一种非常艰苦的劳动,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考生只有以健康的体魄作基础,才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提供智力活动所需要的精力。在智力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身体素质的差异,往往是造成考试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好者往往可以考出较好的成绩。

研究表明,体质好的学生,由于精力充沛,难以产生疲劳,即使一时负担过重而疲倦,也可以迅速得到恢复,因而可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和思考、操作等;而体质差的考生,不但智力活动难以持久,且所产生的疲劳也难以恢复。一旦疲劳过度,往往会产生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身体素质差,抵抗能力弱,即使大病没有,也会小病不断,影响学习、复习和应试。考生要在考试中取得胜利,必须坚持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2.考生疲劳的性质

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是通过他在实践中是否产生疲劳以及疲劳的程度表现出来的。所谓疲劳,是指由于活动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而导致活动效率下降的一种身心状态。疲劳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二者的区别在于,生理疲劳表现为被学习所倦,即干不了了;心理疲劳则是倦于学习,即不想干。生理疲劳是由于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引起的;心理疲劳则是由于所从事的活动不符合考生的心理需要,所以难以形成积极的态度而造成的。二者又是有密切联系的:任何一种疲劳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总是有另一种疲劳相伴随。

就学习和考试而言,本来是一种心理活动,不容易发生疲劳,但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教育方法失当,一些学校和教师大搞“题海战术”,考生整天读、写、听、算、记,把复杂的脑力劳动变成了简单的体力劳动,结果不但造成了生理疲劳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而且导致了心理疲劳,使不少考生对学习、考试和人生产生了厌恶和恐惧。从另一方面看,心理疲劳也可以引起生理疲劳,前面谈到,消极的情绪不但有损于健康,而且可以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总之,两种疲劳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是先引起生理疲劳,如不注意消除,就会导致从生理疲劳到心理疲劳,再到生理疲劳的恶性循环。近年来发生的学生逃学、辍学以至于自杀事件,不能不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

3.考生疲劳的程度

疲劳按其程度可分为暂时疲劳和慢性疲劳两种。暂时疲劳也称为一次性疲劳,它是由于某一次活动过于强烈、过于持久而造成的;慢性疲劳也叫做积累性疲劳,它是由于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得不到松驰,从而使疲劳积累下来所致。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人体和人脑的物质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因而它也必须象物质的疲劳一样,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一次性疲劳外部表现明显,人们很注意对它的解除。同时,由于人体的神经系统存在着超限抑制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它会通过睡眠或休克等来自我保护,一般不会使机制遭受质变性的伤害。而积累性疲劳多由过分持久的刺激引起,由于其物理强度不大,人们也不在意对它的解除,结果日积月累,从最变到质变,一且遇到过分强烈的刺激或疲劳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给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就如同疲劳的金属断裂一样,突然而又无可挽回。

慢性疲劳是考生普遍存在但又最容易使人忽视的一种心理现象。考生在强烈的求胜动机的推动下,不分昼夜地苦读,甚至采取“头悬梁,锥刺股”的办法,强制自己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坚持学习。一些家长由于对疲劳现象缺乏了解,误以为小小的笔杆子不会累人,发现考生休息就批评他们不下功夫,终于将考生推向危险的临界状态。考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复习考试,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更难以考出好的成绩。一些考生在考场上昏到、睡着、以至于休克,其原因多源于此。我们必须记取这些教训。

延伸阅读:

影响考生考试效果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如何预防高三学生生理疲劳?

考场上与考生操作效果有关的主要因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