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较详细的2016年中高考考场应试技巧,速来围观!

原创|2016-01-14 14:40

考生临场发挥的情况如何,是影响考试效果的最后一个因素。尤其是对于2016届的初三和高三学生来说,考试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考生能否考上心仪的高中和大学。因此,掌握一定的临场应试技巧,将自己的真实水平充分地发挥出来是十分必要的,否则,考生付出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

考试焦虑

一、首先浏览试卷,开场把握全局

试卷分发下来以后,一些考生往往迫不急待地动手去做,一题接一题,只是在遇到障碍时才停下来思考对策或者绕过去解答后面的试题。其实,这种做法是导致漏题和答题时间不足的主要原因。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考生拿到试卷后,不要立即去做,而是有一个浏览的过程,即用二、三分钟的时问,按照从前至后的顺序把整个试卷浏览一遍,弄清全卷共有几页、多少试题、试题的类型、每道试题的分数,尤其是要认真阅读试卷和试题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本人可以完成的概率和所需要的时间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把握试卷整体信息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使考生建立一个心理定势,而且有利于帮助考生确定科学的答题顺序,统筹分配时间。同时可以使考生得到积极暗示的机会,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文我们曾经指出,试卷所选的各个试题都是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它们虽然互相独立,但是在整个知识去构体系中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考生通过观察试卷,可以从试题的表述中得到启发,产生联想,回忆起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将知识体系与试卷结构两相对比,不但可以发现各试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通过回忆学习过程或情景,找到具体的解题方法。这种积极暗示不但不是试卷编制者力求避免的,而且是试卷编制者所刻意追求的目标。

二、利用一印象,争取卷面得分

所谓一印象,是指一个人对其认识的对象最初产生的感性认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最初获得的感性认识虽然是表面印象,但是其影响决不是表面的,而是会作为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给整个认识对象染上感性认识的同一色彩,或者遮蔽对象的其他特点,这就是说,一印象较好,对整个对象的评价往往有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一印象较差,对整个对象的评价往往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考生卷面的给人的美感如何,往往会影响主试者对答案内容的评价。卷面的外在形式悦目者,无疑会引阅卷者的愉悦感,使阅卷者发生认识偏差,不知不觉地提高评价,增加评定的分数。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只要试卷评定由人来进行,这种偏差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

增加试卷美感的主要方法,一是在解答试题时,整个试卷答案布局要力求整齐、对称、和谐,尽量避免参差不齐或松散、拥挤等现象;二是文字书写要整洁、工整、尽量避免龙飞凤舞或涂抹、涂改等现象;三是在绘制图形、图表时,一定要借助可携带的工具,切不可随手一画了之。总之,严肃认真的解题态度对于以1分之差可定取舍的中高考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三、作题先易后难,以期获得激励

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产生愉悦感和良好情绪,从而增强信心和人的活动能力,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反之,则容易使人灰心丧气、产生一种挫折感,降低人的活动能力,走上恶性循环的轨道。因此,在解答试题时一定要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力争在不断满足的激励中,以愉快的心情做完全部试题。积极的情绪是智力活动的催化剂,而消极情绪则是智力活动的障碍。

一般来说,试卷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开头较易,后面逐渐加大难度,以求考生在不断的自我激励和心理适应中,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但试卷毕竟是由考生来完成的。由于出题人和被试的心理差异,对难易题理解是不同的。主试认为较易者,被试或许会感到很难;反之,主试认为较难者,说不定被试者会感到非常容易。在中、高考中,一些考生往往做不完应做的试题,但却做出了附加题,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考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试题作出先后次序的排列是必要的。

具体来说,就是先做基本题,也就是低档题,即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再做中档题,最后做综合题。先易后难的另一个方面是先长后短,即在做中、高档题时,选择自己较擅长的题目先做,最后再集中精力去攻“卡壳”的题目,直到交卷为止。

四、重视程序设计,保证解题质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一个周密可行的解题计划,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计划作为行动的指南,可以把解题方案具体化,使解题操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因而解题操作时,必须重视解题程序设什。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整个试题答案按什么样的逻辑程序排列,都应列有提纲,至少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解题的条理性、严密性、简洁性、充分性和逻辑性,从而保证解题的质量。

进行程序设计,重要的在于整体构思和部分构思相结合,即首先想象一个完整的答案是什么样子,必须抓住哪几个关键问题,然后将这个答案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具体步骤去说明和演算,并做到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铺垫,后一步骤是前一步骤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为了防止答案遗漏而失分,以面面俱到为最好,但也不宜过分重复。至于如何确定每一步骤的取舍,可以参考以下原则:一是能否去掉,即将可有可无的程序最好去掉;二是可否合并,即将可以合二为一的程序最好合并;三是可否代替,即如果某一程序虽然重要,不能去掉也不能合并,但也要考虑有无更加简约的形式予以代替。显然,这三条原则对于指导考生进行程序设计是很有价值的。

五、力求准确无误,防止“欲速不达”

在解答试题时,考生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盲目求快。试卷一发下来,并未认真思考就贸然动笔,抱着“反正还得检查”的态度而草率从事,写着写着才发现解答有误或程序不对,于是又大笔一挥全数抹掉,接着又重新进行尝试,如此反复几次,不但难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也增加了心理的焦虑,妨碍了自己水平正常发挥,造成“欲速不达”的后果。

在解题过程中,追求高速度是无可非议的,但考生对速度的追求,应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之上,否则这种高速度就没有任何意义。一般来说,对试题的要求、解答方案、解题步骤胸有成竹,可以使解题操作一气呵成,避免进行反复尝试,显然可以保证有较高的速度。反之,走走停停,一步一步地向前摸索,甚至再回过头来重做,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有较高的速度。同时,解答试题的速度也不是靠牺牲思考的时间,而是靠动作技能的“自动化”来争取的。就此而言,准确性,应是考生所追求的一目标。这样,即使速度相对较慢,由于省去了反复检查的过程,也容易争取时间,取得考试的成功。

六、答案简明扼要,无须画蛇添足

考生在解答试题时易犯的通病之一是画蛇添足,其具体表现是:在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向题上大加发挥,在对文字功底要求不高的理工科考卷上对叙述进行不恰当的润色;在寻找论据时,不管是不是能说明他的论点,抓住就往卷面上填,甚至离开试题的要求对人生、社会大发感慨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考生的焦虑心理,或因为担心试题的解答不充分而影响了考试成绩,或者是想以自己带有情绪色彩的语言盗得评分者的好感或同情,以求能够“高抬

贵手”。其实,这种面蛇添足的做法大可不必。这是因为,出题人在编制试题和试卷时,总是提供有标准答案,而且这些答案也大多是以要点的形式出现的,评卷者必须按照答案要点去衡量试卷,否则就会使评卷者失去统一的客观标准。同时,在关系重大的考试中,同一份试卷中的不同试题,是由不同的阅笔人分别评定的,至于你在试题之外发了什么议论是没人考量的。再者,对于非语文学科,只要求结构严谨、答案准确,至于表达方面的特色,是不予评分的。所以说,画蛇添足是一种离开考试目标的无效劳动,只能白白浪费考生的精力和时间。

七、重视细微末节,避免出现失误

如果说总览试卷全局是宏观战略的问题,那么这里所说的则是微观战术的问题。在对试卷和试题的观察过程中,这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

所谓重视细微末节,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对试题中出现的每一个符号、数据、图形、图表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甚至对试题的表述方法,词句含义都要认真推敲。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先决条件。未能准确理解试题的全部含义和要求就贸然动笔,往往容易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后果。

曾有一位高考理科考生,在一份语文试卷上将注有“理科考生不做此题”的试迎全部答完,而该做的试题却未能完成,后因一分之差未能录取大专,以致懊悔不已。这一教训,考生务需记取。

八、尽且做完试题,不放半分机会

在中高考录取过程中,常可以看到不少考生往往以一分之差而榜上无名,其实有时看来,取得这一分并不是十分困难的,这是因为,除了客观选择题之外,比较复杂的试题在确定评分标准时.不只看最终的答案,而且看解题的步骤。只要不是对问题一无所知,卷面不是空白,有时也是可以得分的。何况,试题本身往往就具有正常的暗示作用,顺着题目的意思发一些议论或做一些推算,评分者在评定试卷时说不定就可能从中“发掘”出一些可以给分甚至符合答案的观点来。这一点在文史类学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可是若一字不答,任何人也就都无能为力了。所以,考生在解答试题时,应力戒留下空白题;对于不甚了了的试题,也应做到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直到“山穷水尽”时,就是一分半分也要努力争取。

九、只要不倒扣分,不妨尝试回答

能做且做是典型的尝试回答方法,甚至可以通过猜测来选择一个答案,这样做的前提是答错不扣分,如果冒着被扣分的风险,还不如不答好。

很多研究都证明,在标准化考试中,“勇于猜测的”比“谨慎小心的”考生更易于取得较好的分数。从理论上讲,对于“两择一”试题,完全靠猜测,可以得到50%的分数;四择一试题可以得到25%的分数。其实,考生实际猜得的分数往往大大超过这个比率,这是因为,考生对试题一无所知的情况是不多的,即使凭借常识也可以排除一些不正确的选项;同时,由于某些错误选项的设计其伪装无法达到乱真的目的,考生可以一眼看穿,剩余选项的减少,无疑会提高猜中的概率。具体的方法是将进行尝试回答的题放在最后,在确实无力解答时,为不留空白起见,再靠猜测去尝试回答、

十、必须认真复查,把好最后一关

如果把解题过程看作一个三部曲的话,那么复查则是继审题、答题之后的最后一曲。试题答完了,头脑因得到相对的放松而较为清醒,因而更易于发现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不到,考虑不周的一些问题,通过复查处理,可以使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以提高。

与审题环节不同,复查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己所做的答案上,但是它在方法上又与审题有共同之处,即都必须重视观察的顺序性、细微性和深刻性。或者从前至后,或者从尾到首,不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否则,复查就会流于形式,不会发现任何问题。

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

对思路检查:为避免思维定势的干扰,复查多采用逆向检查法和变换方式检查法两种。前者是反其从正面按部就班证明的老路,从其反面一步一步地进行反证,即用减法验证加法、用除法验证乘法,后者则是采用与原来不同的方式来解答试题,如能殊途同归,则可以确定原来的答案是正确的。这种方法多用于理工科的演算题和证明题。对于中、高档题目、可先不看自己原来的解答,要再一次分析解答思路,与自己原来的答题思路加以对照。

对步骤检查:对照考卷,对每一步推理、每一个计算,都要仔细检查,看有没有错误,表述是否正确。

对结果检查:特别是计算题、应用题的结果,看是否符合题意,如解方程是否丢解或增根,具体办法可以采取适用性检查,用特殊值代入的方法等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对试卷要求检查:对试卷的要求在答卷前就要非常明确,在检查时,要再一次看答卷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漏答题目,有无违反要求的做法。如发现问题,尽量予以补救。

总之,必须重视复查,把好最后一关。不少考生就是在这最后的检查中,“捡”回一些分数,从而赢得“金榜题名”。

十一、统筹考虑全局,科学使用时间

科学使用时间,是临场发挥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顺利答题的必要条件。许多考生在重大考试中失误都是因为时间掌握不好而造成的。他们或者毫无时间观念,只是慢条斯理地答题,忘记了限制时间是考试的一个基本因素;或者只着眼于字体的工整、卷面的整洁;或者被某一试题缠住了手脚而难以脱身;或者是因为思考、起草以及誊抄等而造成了延误。结果,因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难以善始善终;或者做不完试题,或者草草收兵。先松后紧是考生在时间使用方面的常见问题。

科学使用时间的关键是在整体上运筹时间。在试题和试卷编制过程中,出题人根据试题的数量和难度,对考试时间是经过周密计划,精确计算的,因此,考生必须对各题所需时间进行统筹考虑。如果在某一道试题上费时过多,就可能贻误宝贵的答题时间,许多考生往往由于时间不足而难以做完全部试题,就是对试卷各题所需时间缺乏统筹考虑选成的。

试卷发下来后,通过浏览、统观全局的过程,对试题的数量、难度以及各题使用的时间有一个大概的估计,并通过简单的加减运算将各题所需的时间以及最后复查的时间写在草稿纸上,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某一试题一时难以做出,千万不要继续纠缠,可以先行跳过,改做其它试题。草稿可以不求工整,并尽可能简略,甚列出较为详细的提纲即可。在试卷书写时,力求工整是对的,但也不必过分。到中档以后的题,应先大致分配一下时间,争取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超过时间考虑不出思路和方法,就马上转向下一个题目。

十二、充分利用时间,不可提前交卷

传统考试讲究提前交卷,提前者可以依次加分,这是一种十分不合理的做。鼓励提前交卷,其实是鼓励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态度。有人曾以鼓励提前交卷和严格控制交卷时间两种方式对一群学生进行测验,发现后者无论是在卷面的整洁性,还是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等项指数都明显地高于提前交卷者。同时,考场是一个相对静息的环境,任何一点动静,都会引起考生的“骚动”。当某一考生离开座位走出考场时,不但会引起其它考生的注意,造成注意力的分散,而且会引起他们的猜测,怀疑自己是否低能,而形成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

其实,考试提前交卷很不明智的。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和复习,可谓是“粒粒皆辛苦”。而且在重大考试中,往往只是一分半分之差就影响你在竞争中的地位,那怕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甚至一字一词都要力求准确。如果为提前几分钟交卷而造成某种失误,那无疑是“只会播种不会收获”的蠢人。所以在中、高考中,考生一定要坚持到底,不可提前交卷。

延伸阅读:

2016届高三考生临考怯场的表现都有哪些?

试卷发下来之后:通读一遍 做到心中有数

考场答题:抓住解题捷径 才能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