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为什么要对考生进行考后心理调节?

原创|2016-06-07 14:55

考试结束,考生在体验到高度紧张之后觉得身心解放。在长期的苦读和冲刺后,考生若放松过度,很容易会出现“考后松弛症”,尤其对于考得不理想的考生来说,考后心理调节就更显得重要。所以,考完了的初高三学子一定要注意舒放有度,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切勿过度放松,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为什么要对考生进行考后心理调节?

对于考得不好的考生来说,考后的心理调节就显得更重要了。他们在最初的轻松之后,很快就会由于考得不好而重新陷于苦恼、焦虑之中。这时的焦虑,由于增加了懊侮、自责,其强度可能不仅不会比考试之前低,甚至还会更高一些.考试失败后容易产生的消极情绪有:

1.懊梅感。自己本来在班上成绩不错,应该考上却没有考上,原本指望能“金榜题名”,没想到却“名落孙山”,因而会产生懊侮不迭的感慨,内心感到愧对父母亲人,“无颜见江东父老”。

2.失落感。由于考试失利,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困惑。茫茫世界,不知自己的路在何方。尤其与考上的同学相比,会有很强的失落感。

3.愧疚感。有部分考生考试失利后,在羞愧中孕育出妄自菲薄的情绪,失去自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

另外,考试之后,考生非常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分数,同时也关心其他同学的分数。在等待公布分数的这段时间里,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的考生,尤其会感到惴惴不安,忧心仲仲,既想知道自己的分数,又怕知道自己的分数。

考试分数公布之后,有的是预料中的,有的是意料外的。考试分数出乎考生的预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比预计的分数高或名次提前了,这时考生喜出望外,大松一口气,心情格外愉快,甚至激动不己;另一种是比预计的分数低,他们会有受到挫折的感觉。这时,他们往往会认真地对每题的评分进行研究,力图寻找教师评分错误的依据,找回些分数来;也有的会因此而一度消沉、抑郁。

考试分数合乎自己的预料时,考生也可能有两种心理表现:一种是在考后觉得自己考得很理想,譬如及格或达到某个名次,考分也正和预料的一致,考生将是很满意的。另一种考后觉得不理想,考分又正是预料之中,那么考生心情是压抑的,继而会产生其他的心理表现,消极者还会失去信心。

所以,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考试之后,根据不同考生的表现,进行相应的心理调节,是十分必要的。

延伸阅读:

家长跟高三考生说理如何讲技巧?

高三学生如何科学调适临考心理?

如何注意模拟考试后考生的心理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