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被动句有什么标志?

原创|2015-09-25 14:58

高中文言文跟初中不同,更加注重文章的理解程度,这也让不少刚刚步入高中的同学们烦恼不已,往往在语文考试中败在了文言文理解上。文言文又分为被动句与主动句,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的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五类,这一部分的知识需要同学们花好些功夫,因为在具体阅读文言语段的时候肯定会遇上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要想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必然会有难度;内容不能够准确理解,考场上遇到类似题目也就无从下手。另外,在做文言句子翻译题时,也会经常直接遭遇含有特殊句式和用法的句子。

智择优小编为高中同学整理出一些文言文被动句中的常见形式和同学们容易出错的点,希望能对大家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被动句常见形式

1、用“于”表示被动。例: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等标志词表示被动。例: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为……所”表被动。今译: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4、用“被”表示被动。例: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5、不借助被动词,概念上表示被动。例: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高中语文

被动句例句

(1)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7)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1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被动句方面的失误

同学们平时在文言文被动句上的失误主要反映在对一些意念上(即没有被动词标志)的被动句不能识别。如“兵挫地削”实际上是“兵受挫,地被削”的意思,由于这类句子字面上没有被动词出现,往往就会被忽视,从而出错。学习文言文需要细心和耐心,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考试,抱着求知欲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学习文言文不止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文言文中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