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历史的辅助方法——自编顺口溜
顺口溜,大概大家不感到陌生吧。记得从前学习二十四节气,顺序觉得挺难记,后来学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至今还琅琅上口,记得牢极了。由此可得到启发,不妨把顺口溜应用到历史学习上来。这种短小精悍、易于吟诵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兴许能帮你解脱记忆的繁重负担,成为历史学习的好帮手。
编写顺口溜最好能自己动手。因为自己编写的过程,也是对历史材料进行加工消化的过程,这样便感到亲切、熟悉,记起来也牢靠得多。
编写顺口溜可以从需要记忆的同类项目中,提取字头编成富有节奏感的韵语来记忆。例如世界古代六大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可整理为“亚东奥,阿波罗”(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人物)。再如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是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可用“一二三四五,青募农方保”来记忆。这种方法相当实用。
顺口溜最好能合辙押韵,便于吟诵。目前常见的《中国历史朝代歌》就是很好的例子。“夏代商朝与西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假如记住了这个顺口溜,又何愁记不住历史朝代的名称和顺序呢?又如初税亩内容,也可简编作“初税亩前五九四(公元前594年),不论是公还是私,都按田亩实数目,实物交租才完事”。连时间带内容全都包括在内,也仅用28个字。
顺口溜还可利用文字的谐音关系,把历史材料编成趣味盎然的词句。零碎分散的历史材料进行谐音处理后,形成有关联的双重意义,记忆效果相当不错。只要记出形成谐音的双关语,就可以忆出相应的历史材料。现在广为流传的关于圆周率π数值记忆方法,便是利用谐音“山顶一寺一壶酒……”,相应记出3.14159……,就是这个道理。同理,中国六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用谐音法记为“南、西、北,开航啰”,意为发出向南、西、北三方向开航的命令,实际上六大古都的字头谐音就隐含其中。在记忆冗长难记的有关外国人名、地名时,也可用顺口溜的谐音方法。你们猜猜看,“萝卜撕皮儿”和“席蒙玻璃瓦儿”是哪两个外国人名谐音呢?是法国资产阶级雅各宾派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西蒙·玻利瓦尔。挺有趣吧,你记住了这两个人名了吗?
顺口溜尽量能形象准确,使人记得准、记得牢。例如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可记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即齐、楚、秦、燕四诸侯国分别居东南西北,赵、魏、韩三诸侯国从北到南依次排列在齐、楚、秦、燕之间的中心地带。又如,有些人常将戊戌变法的“戊戌”二字写混了,就可用“点戍横戌戊中空”来表明“戍、戌、戊”的特征,区别使用。
顺口溜主要针对庞杂难记、枯燥无味的历史内容使用的,一般比较好记的就大可不必用它来记。诚然,顺口溜似乎不登大雅之堂,就其应用范围来看也还是有一定的局限的,但它仍不失为饶有趣味的学习辅助方法。假使运用得当,其功效还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