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状元谈:高三文理科学习技巧|多想多思考

原创|2016-01-15 09:31

从小学到中学,从理科到文科,学习过程中虽然我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但对文科学习的感触颇深。大致源于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主体性

高考成绩揭晓后,一个毕业班的文科生让我给“学习”下个定义。我告诉他:“学习”就是拄着手杖登山。“手杖”代表着老师的教导、书本的指点和同学的帮助。但“我”是主体,离开了我双脚的不懈攀登无论如何也不能到达山的顶峰。尤其对于文科生而言,充分发挥主体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老师和同学现成的结论远不及自己的思考结果有价值。表面上,这与立即求助于老师和同学没什么区别,实则大相径庭。因为经过独立思考,能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求助于人容易导致依赖感的产生,对于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有害无益。可见,多想、多思对改善学习效果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2016年高考

关于题海战术

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赞成的很多,反对的也不少。但目前它还是备受毕业班学生的青睐。“量变引起质变”,于是各种资料、试卷铺天盖地般涌来,一浪高过一浪。这种做法真的有益吗?对于理科生来说,完成大量的题目就意味着夺取高分;作为文科生,全然不是如此。原因主要有:

1.题海中往往“鱼龙混杂”,有些文史题目本身就古怪刁钻,答案更是莫名其妙,不仅无法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反而会使我们的思维陷入误区。

2.文科的学习,课本是根,习题是枝叶。惟有根深,才能叶茂。

3.题海战术由于片面强调数量,常常导致为做题而做题。实际上,基础知识是前提,练习就是为了加深、拓宽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如果做一题丢一题,那么等于白做,起不了任何作用。正确的做法是,扎实地学好课本知识,辅之以必要的练习。与此同时,还应利用习题查漏补缺,将错误产生的原因作出简短概括并牢记于心,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防止再次出错。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每道题的内涵,比无谓、重复地做题有效得多。

关于时间和效率

妈妈以前常说我“只是认真”,我的文科班主任也认为我不是一个学得很苦的学生。的确,我从高三下学期才告别了每晚两个钟头的法定看电视时间。即便如此,高考前两个月,恰逢第44届世乒赛在曼彻斯特拉开战幕,我还在家津津有味地收看了10场精彩转播,有时直到凌晨一点。与常学至凌晨的同学相比,每晚不超过11点睡觉的我有些与众不同。但我始终认为,效率比时间更重要。一个长时间学习的人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一个高效率学习的人却一定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时间的长短无足轻重,成绩的取得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可利用的时间多着呢!但,开夜车绝不是惟一的办法,更不是最好的办法。比如早上洗脸时想几个单词,走路回家时回忆当天的学习内容,吃饭前做几道选择题等。这些时间乍一看无足轻重,可是如果利用得当,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一份投入,何乐而不为呢?

延伸阅读:

高考状元谈偏科:知识不欠账 疑难不放过

高考成功人士的高三文科学习诀窍 赶紧收藏!

高三理科学习方法|提分技巧|认真规划学习任务

遇到家庭教育困惑就用智优良策,家庭教育指导师都在用的平台,快速给出针对性的方法。

获取教育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