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引导孩子克服粗心大意

原创|2015-12-22 13:24

粗心是指自己理解和会做的事情,由于不仔细而造成的差错,它与不理解、不会做而造成的差错是不一样的。粗心是一种不良的习惯。

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平时不错,但在考试的时候常常因为粗心大意、解题不规范、出现计算错误而丢掉许多分,影响了考试成绩。这在差生孩子身上更是屡见不鲜。对此,孩子十分难过,家长也觉得非常遗憾。

造成粗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知识因素,也有情绪、品性、方法甚至习惯方面的因素。那么,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粗心大意的毛病呢?

考试成绩

(1)从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做起。

考试粗心大意的孩子往往是生活不拘小节和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孩子。家长应从生活小事抓起,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只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平时做作业,一个数据的运算,每一步的书写,都要认真规范;整理笔记时每一个符号都要标准,平时书写任何没有把握的字都要查字典,乃至笔画都要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养成细心的习惯。

(2)要增强责任心。

学习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问题很容易,按理说是绝对不应该出差错的,但粗心的人还是出了差错,反之、有些事情比较难,按理说出错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粗心的人这时反倒不出差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较难的问题心理上比较重视,因而就不易出现差错;反之,对较易的问题心理上不太重视,因而较易出现差错。正因为这样,应加强孩子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责任心。做到这些,孩子就不会对学习马虎随便掉以轻心,从而有助于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3)考试时保持适度紧张也是十分重要的。

据心理学家唐森的研究表明,智力操作效率与情绪紧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当情绪过份紧张或丝毫不紧张时,智力操作效率都是最低的;当情绪在中等强度紧张时,智力操作效率最高。

因此,在学习活动和考试时保持适度紧张,也是防止粗心大意产生的有效方法。可见,每当学习或考试时让孩子保持适度紧张是有好处的。

延伸阅读:

家有粗心孩子,家长怎么办?

孩子学习粗心怎么办?

习惯性粗心大意也许是知识熟练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