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解决同孩子的矛盾宜“巧败”忌“惨胜”

原创|2016-04-27 14:30

家庭生活中,当父母和孩子因为琐事发生争执时,家长是利用自己的家长身份压服子女,还是暂时退让,待双方冷静下来再解决矛盾呢?正确的答案理应是后者,而大多数家长选择的是前者。前者虽胜实败,可称为“惨胜”;后者虽败犹胜,可称为“巧败”。为什么这么说?小编整理出一位优秀母亲的自述,相信家长们一看就能明白。

亲子沟通

我希望女儿长大了当医生,从孩子7岁起就按自己的意愿有计划地塑造女儿。让女儿学书法,培养她耐心细致的习惯;让女儿学绘画,通过素描热悉人体解剖;让女儿学英语,因为英语是考医科的主课。女儿的课余时间被挤得满满的,一切为将来当医生打基础。

女儿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获得大大小小许多奖状。我很欣然,为女儿不断“加码”。孩子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他说,女儿只是为了母亲“望女成材”的意愿去拼命适应母亲,这样决不可能引起她真正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对她提出有增无减的要求,她的“潜在反抗”会爆发出来的。

不久,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天朋友来访,看见女儿在写毛笔字,都在称赞。我说:“唉,她学什么都进步慢。今年参加全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才得了三等奖;期末考试数学她在全班排到第31名。太令我失望了。”

女儿忽然忍不住大声说:“妈妈,你怎么不说我这第31名的分数是99分?我根本不喜欢书法,你却要我不停地写。我喜欢跳舞,考上舞蹈班,你却不准我去。以后我什么都不学了,免得你说我进步慢。”

也许女儿气头上的话说过了,仍会按服我的意愿和要求去苦练苦学的。但是,这难道是我的真正意愿吗?我虽然很痛心,但在客人走后,还是向女儿解释自己对女儿严格要求的目的。女儿说:“妈妈,我并不想当医生,因为我将来当不成医生。”“医生要胆大心细,可我胆子大不起来,何况医生总是要人打针吃药,从小给我的印象就不好,我对当医生根本不感兴趣。我想当的是老师。”

女儿的话使我感慨万分:使孩子对医生这一职业倒了胃口的,何尝不包括自己多年来的“强行”灌输呢?我意识到,女儿长大以后从事什么职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地发展的人才。从此,我没有再强迫女儿按自己的意压学这学那,女儿的学习与兴趣结合起来了,进步也更大了。

在这场与女儿的“矛盾冲突”中,似乎是家长做了让步,“败”了,但这恰恰是教育上的胜利:这不仅有利于对女儿的教育,也无损于母亲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应该说,是一场“巧败”。而正是“巧败”,才迎来了真正的胜利。

智择优教育专家认为,当家长与儿女产生矛盾、发生冲突时,的确很难用“胜”、“败”这样的字眼来讨论结果。因为或许家长表面上是“胜”了,但实质上是“败”了;暂时看是“胜”了,长远者是“败”了;孤立讲是“胜”了,全面讲是“败”了。因此,跳出简单“胜”“败”的概念,全面地、发展地来看待家长与儿女之间的“胜”与“败”,的确是可以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

延伸阅读:

家长怎么说 才能让孩子不再“逆反”?

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和对待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家长必读:孩子逆反的原因以及4种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