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启发式教育很重要

原创|2017-09-07 16:57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人们对启发式教育都十分重视。2000多年前,东方有孔丘,西方有苏格拉底,此后还有不少教育家分别对启发式教育有过论述,作出过贡献。我国把启发式教育列为教学原则之一。

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jpg

纵观教育史,很多国家以前的教育都是注入式,没有把学生当主体看待,有的把学生看成瓶子,罐子,有的把学生看成收报机,教师与学生是收、发报机的关系;有的逼着学生学习,采用棍棒教育,认为棒棒下面成好人。这些作法和 认识都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极端错误 的。

我国的教育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启发教育。

启发什么?

人们往往要追溯到孔子的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这两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愤者,心求通而 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孔子的这两句话表明他既注意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又注意进行启发的时机和条件。当然,我们不能等着学生愤和悱了,才去启和发,而应当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愤和悱的境地,为学生创造启发的时 机和条件。

孔子所讲的启发教育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未能把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身也当作启发式教学的任务,这就使大批暂时还缺乏自觉的学生被排除在启发教学之外;另外对举一 不能反三的学生,也应该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而不能停止不教,放手不管。

所以,今天我们所讲的启发式,就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譬如直观演示启发、问题启发、比喻启发、对比启发、练习启发等等。用这些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此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激发求知欲望,发展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

启发式教学过程的实质何在?它在于既发挥教师施教的 主导作用,又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即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实践和活动。

注入式恰恰相反,它把学生的头脑当作被动的空坛子,只教学生呆读死记和机械练习,企图把知识原封原样地填塞 进去。所以注入式乂叫“填鸭式”。

启发式教学过程与注入式大不一样,它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乐趣。注入式则相反,使学生越学越感到苦恼。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开窍,使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增强,学习生动活泼。注入式是强迫学生呆读死记,使全部教学过程死气沉沉,启发式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自觉地掌握技能技巧,并通过学习知识训 练技能、技巧来发展智力。注入式的呆读死记和机械训练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反而养成只会硬记不会思考的坏习惯,越学负担越重。如何启发呢?(请继续浏览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