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卑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同家庭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智择优心理导师在教育实践中就遇到下面一个案例。

学生基本情况
有一位令人头疼的新转入学生小力,来自广州。
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会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这个学生软硬不吃,拿他没法子。”
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开学初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上课时常与同学小声讲话,作业经常不做,劳动时逃跑,教育处分毫不奏效。
久而久之,老师们见了他绕道而行,都觉得他是无可救药。
心理问题与根源有三方面:
一是自尊自卑,矛盾交织
经过观察,我发现小力比较内向,平时除了上课讲话,下课时倒不多说话——但谁触犯了他,脾气却很暴躁。
通过询问其他学生,我才知道他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
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
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
二是逆反心理,容易偏激
在小力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
因此,他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
一点儿芝麻绿豆大的事儿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教师对他进行教育,他不理不睬,一副你能奈我其何的模样。其结果往往是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自然减弱。
三是意志薄弱,不愿学习
小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
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
但是由于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
智择优心理专家的矫治对策
一是掌握技巧,寻找根源
对于小力,为了清楚地了解他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家庭情况等因素。
我除了主动找他谈天聆听外,还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根源所在。
然后通过谈心、讨论、家访等方式帮助他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
并使他深信,只要通过老师和自己的努力,即使自己某方面能力较差。
学习后也完全可以提高,增强他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二是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
三是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悉心教育和热情鼓励不可忽视。
四是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小力自信心缺失产生了厌学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有问题。
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详细地分析了小力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