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13法 速来围观!
教育者应在教学中启发孩子的创造力,根据国内外教育经验,创造力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中外课堂教学的流行做法,教师创造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加以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中国和西方国家教师使用的讨论法略有不同,教师运用讨论法,一则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二则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出不同结论。结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像,发散思维,形成自已的见解。
讨论的效果虽各有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错误法
鼓励学生犯错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有个法国儿童见鸡蛋能孵出小鸡,便异想天开,认为用同样形状的卵石大概也能解出小鸡。老师并没有断然打消他的念头,反而鼓励他做试验。把卵石揣在衣袋里,进行孵化,并煞有介事地给学生一本小册子,记下卵石每天的变化。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个月后,小男孩把本子还给老师,说卵石毫无动静。老师问他为什么?孩子回答说:“咦,我明白了,石头没有蛋黄和液体,变不成小鸡。”老师欣慰地笑了。这个失败,胜过老师的讲课,孩子会牢牢记住这件事。
错误法的关键在于:老师不要轻易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犯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当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时,离正确答案便不远了。
自由选择法
在课堂上采用自由选择法,能激发学生创造潜力。
北京有所外国儿童学校,教室里桌椅按学生的爱好,三五成堆,课上自由讨论,教师巡视其中。与找国学校集中讲课不同,这是一种课堂自由选择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各种潜力。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兴趣和个性各有差异。统一强求一致,智商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能力差的学生很吃力。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弹性要求,则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教同一篇课文时,教师可要求记忆力强的同学背课文,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写读后感,或改写课文,基础差的同学解释词语。这样,既能调动每个同学的潜能,又能开发各自的创造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
如果有的同学不喜欢这篇课文,则允许他学习另外一篇类似文章,达到掌握同类知识的目的。
这样也许会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给教师造成管理上的麻烦。但对学生的创造潜力的发挥却极有好处,值得尝试。
抬杠法
抬杠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属于一种固执心理。但抬杠并非完全错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确的东西超过限度、即为错误。
运用抬杠法,教师在课堂上可提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反驳、抬杠。
例如:少数服从多数,正确吗?
通过双方的抬杠结论是,在一般情况下,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正确的;在特殊情况下,少数服从多数的论点是错误的。
通过抬杠,辩证法的原理被学生所接受。
运用抬杠法不应强词夺理,而应言之有据,符合科学规律,这样才能开发创造思维。
假设法
这是丰富学生想像力的教学方法,各科都可使用。
政治课上,学生可以《假如我当校长》为题,进行模拟施政演说,想像自己运用权力所能办到的事。
语文课上,学生可以《假如我见到毕升》为题,做一篇作文,想像今人与古代发明家的相会情景。
数学课上、可似设若干解题方法。
物理课上,可假设地球停止转动,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此等等。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如假设发生地震,怎样抢险救灾?假设大型客机在飞行中突然失去动力,机组人员应如何应对?
另外,结合课文,提出假设性思考题,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相似法
世间事物千奇百怪,混沌无序。但可用科学方法找到它们的共同点,进行比较,变无序为有序,变模糊为明晰。比如:波音飞机和鲨鱼都遵守流体力学的规律,其外形都是流线形,以减小阻力。蝴蝶花纹和京剧脸谱图案相近,它们都具有对称性。
采用相似法,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复杂现象,找出科学规律,总结科学定理。
比如,在教授黄金切割定律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公式,而是让学生运用相似法,找出符合该定律的相似事物。
人体肚脐的位置,舞台报幕员所站的位置,宽银幕电影的长度和宽度之比……
语文教师可用相似法,让学生搜集同义词、同类比喻手法……
生物老师可让学生学习分类,把相似的动、植物归类,区别异同。
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相似法都可运用,这是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好方法。
空白法
空白法正是将这种心理活动,移植到教学上的一种方法。
例如,老师可事先录制一首乐曲,只有开头和结尾,包含主旋律,让学生听后,按主旋律特点,将中间空白音乐补充完整。既是开头乐感的延伸,又需要发挥创造力,学生如果方向正确,完全可恢复原有的乐段。
语文教学中,老师在未预先给出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将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发挥想像力,补齐当中缺失的空白。学生按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进行创造作业。最后,老师可把课文全文推出,让学生评判,哪种写法最接近作者的原文。如果学生有更好的内容,则应给予赞扬。
有时,老师只给出一个提示,让学生按提示写出内容。如生物老师给出恐龙生活的年代、基本环境、恐龙种类,让学生根据想像,描述恐龙的活动,再与课文的描述相比较,找出两者不同之处。
空白法还可使用在策划活动上。有一期《商报》在第四版整版留出空白,边上用一行小字提示: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此法引起读者议论纷纷,迫使人们猜测想像应当画什么内容。次日,内容揭晓:原来是某房地产公司的商业策划,空白版暗示将有高档住宅介绍。
激励法
激励法类似于“激将法”,后者用反语刺激对方。产生应激行为,完成人们起初不敢想像的事。激励法与激将法不同之处在于:激励法不用反语,而是提出论题,通过角色的自我参与意识完成思维活动。
例如:爱因斯坦是人,我也是人,如果我像他那样思考宇宙,会有什么想法?
学生被激活思维,念头稀奇古怪,五花八门。如:宇宙既然是曲线空间,光线具有弯曲度,那么从地球上发射的定向光束,经过若干年后,绕一个大圈子,定会返回地球。同样道理,历史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形,会在某一天重新出现在地球上,那是光线绕一大圈的结果。
或者,按照现代科学的研究.宇宙间有物质便会有反物质,事物都有它的相对性;那么,有太阳系,便应该有反太阳系,当然也有反地球、反人类。那么,反人类,也许是头朝下、脚向上行走。
想法固然荒诞不经,创造力却充分得到应用,这就是教学的预定效果。
老师还可提出激励性的问题:
父母批评了你,你感到不服气,如果你当了父母,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是联合国秘书长,你该怎样处理国际争端?
利用光线,能做到哪些事?
用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作为下一个成语的头一个字,你能说出多少成语?如此等等。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和激发。
变更法
人们的思维由于受习惯影响,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约束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展。变更法是指改变某些习惯性做法的先决条件,迫使人们寻找另外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行创造。
小学课文有《曹冲称象》一文,有位老师采用变更法,提出“与曹冲比赛”,假定当时没有船,该采用什么办法测出大象的重量?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提出办法:
让大象站着不动,画下它在阳光下的身影,然后用石块堆在地上,和大象影子差不多,用秤称石块,就能得到大象重量。
把大象赶到水池里。记下水涨的情况,然后往水他里灌水,灌入的水便是大象的重量。
做一个跷跷板,让大象站在板的一头,另一头站人,直到大象被跷起,人的体重总和就是大象体重。
孩子们提出的办法虽不一定正确,但都有一定道理。
变更法常常能解决科学难题。
例如,老师提出,在没有任何科学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能否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种情况,只能用“目测法”,根据人眼观看峰顶的角度和人与山脚的距离估计,用三角尺在纸上演算,可得出大概数字。在从前,目测法常用于估计山峰高度。
变更法在很多情况下更能使人发挥创造性思维。
改进法
对已有的事物,找出不足,改进其功能,制造出新事物。这是生产活动中常用的方法,课堂上同样可使用。
例如,老师展示一部旧电话机,让同学们观察,找出不尽如人意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电话机应显示拨号数字,防止拨号错误。
应增加来电显示功能,方便查阅对方来电。
应储存拨号与来电的号码,便于查找使用。
应增加分机,免得主人接电话时不方便。
应有录音功能,录下对方话音。
应有图像显示,看到对方更好。
应有传真功能,能将语言变成文字输入或输出。
应和因特网相联,话费更便宜。
如此,一部功能先进的电话机便产生了。
任何事物均有改进之处,创造永无止境,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申请发明专利并非幻想。
回顾法
课堂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发现什么,只是要求学习已有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发明创造史。前人采用的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回顾法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回顾,研究前人成功的方法和失败的教训,近而从中受到启发。
例:明代我国曾进行过载人火箭试验,有位官吏让人把太师椅的四只腿捆上火药筒,他手里拿两把扇子,想像借火药力量把椅子送上天空,然后扇动扇子,像鸟儿鼓翅一样飞翔。结果可想而知。火药点然后,官吏摔了个大跟斗。
做法固然幼稚,但却是人类想飞上天空的一次试验,意义十分重大。
根据这个史例,教师可让学生回顾这段历史,提出要求:
为什么明代才能进行这类飞行试验?
那位官吏失败在什么地方?
火箭升空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借古鉴今,学生懂得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解科学史的进程。
模拟法
教学中,老师模拟一个情景,让学生想出处理方法。如某银行发生抢劫案,罪犯破坏了监控系统,现场未留下痕迹,你作为探长,如何破案。
学生可进入角色,设想案发情景,寻找破案线索,采用所能想到的方法进行侦破。
报刊经常进行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讨论,宇宙史中确曾发生过类似情况。据说恐龙便因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而遭灭绝。
模拟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场景,让学生思考对策:
人类该如何预防此类灾难?
如果真的发生了,人类该怎么办?
地球和人类社会还有存在的可能吗?
学生可运用过去所见所闻,结合创造性思维和想像,推测未来情形,锻炼创造思维。
创作法
创作法作为一种创造方法,可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观看故事性强的卡通图片,然后想像图片角色会发生什么事情,把自己的想像写下来。如小白兔和大灰狼的图片,会令孩子自然而然想到大灰狼捕捉小白兔的情景。如果小白兔能机智逃脱厄运,则构成一篇情节作文。
高年级的学生可运用创作法,写作短剧。老师给出几个特定人物和环境,如老大爷、小学生、小青年、公共汽车上。学生进行情节串连,很容易编成小品,小学生在车上给老大爷让座,小青年无礼抢座位。
也可以编成另外的情节,小青年给老人让座。老人给小学生让坐,因为小学生是他孙儿。
根据情节的曲折程度,给学生创作的小品打分,评出名次。
中学生已具有创作能力,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都属于创作法的范畴。老师可引导学生进人创作境界.如对课文进行改写,或观察生活,写出故事情节。
梦想法
梦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梦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常被人们认为毫无意义。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梦具有创造意义。
化学物质“苯”的分子式,就是一位科学家在梦中见到一条火蛇弯成圆圈而受到启发后发现的。有的文学家在梦里得到一个很好的情节,醒来便写出了优秀作品。
不过,青少年的梦由于知识含量太少,不大可能产生发明念头,但并不是没有。
梦想法是一种启发方式,青少年梦中所见,大多是白天活动的内容,加上其他脑波的干扰,有时显得离奇古怪,富有趣味。教师可让学生用语言或文字把自己的梦描述出来,看看有无可取之处。
梦想充满了大胆离奇的幻想,很浪漫很美好,这当然不包括噩梦在内。学生写出梦想,再加以补充联想,会成为不错的文章。